11月19日-21日,2018首屆國際汽車智能共享出行大會在廣州舉行,GoFun出行CEO譚奕受邀出席,并圍繞GoFun在核心技術領域的突破以及行業(yè)的未來發(fā)展趨勢進做了深度分析。
行業(yè)需求明顯,共享出行尚處于“初級階段”
目前,全球汽車產業(yè)在經歷“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革命后,智慧化共享出行成為社會熱門的出行方式,逐步為大眾所接受,并與當前大眾對于出行服務的高質量需求相匹配,伴隨“85、90后”消費主力軍的興起,這也使得共享出行市場展現出了廣闊的發(fā)展前景。
面對共享出行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以及行業(yè)現階段的供給不平衡,譚奕表示,“共享汽車是一個打持久戰(zhàn)的行業(yè),目前產業(yè)鏈中各個環(huán)節(jié)有待完善和提高,一方面,共享出行具有重資產屬性,在不斷成熟的過程中必須先要把最基礎、最傳統的線下模式做通,例如清潔、充電等基本的服務做好之后才能規(guī)?;陌l(fā)展。另一方面,共享汽車必須在現有條件基礎上,遵循市場規(guī)律和治理條件,有序地進行投放和管理,才能做到精細化、科學化的運營,從而提升單車的使用效率,為用戶創(chuàng)造更好的體驗。”
另有數據表明,近五年我國“有本無車”群體數量快速增多。我國的汽車駕駛者數量從2.19億猛漲至3.42億,截至2017年,“有本無車”群體上漲至1.72億。伴隨著我國車輛限購城市范圍的擴大,城市人口的逐步擴張,未來將有更多二線城市實施限購政策,“有本無車”群體的人數還將繼續(xù)增長。
對此,譚奕認為:“無論是從中國的城市結構、城鎮(zhèn)化趨勢的角度去考慮,還是結合我國現在的汽車保有量、中國道路的路權、停車位的壓力,未來越早能讓汽車資產高效使用,對整個中國的交通出行越是有極大的幫助和好處。” 在未來,GoFun出行也將持續(xù)加大在交通樞紐城市的布局,打造泛公共交通為補充的綠色交通出行體系,為各布局城市打造高品質的宜居生活環(huán)境貢獻力量。
開拓式技術創(chuàng)新,GoFun出行打造共享出行未來藍圖
在譚奕看來,未來理想中的共享汽車不再是單邊租賃的過程,而是通過多種現代及未來的技術作為依托,逐步實現從單邊到雙邊,進而發(fā)展至多邊的城市網絡化服務。GoFun出行作為共享汽車行業(yè)的領軍品牌,力爭通過多種技術手段,逐步將這一“理想化”的狀態(tài)轉變成現實。
GoFun出行作為第一家將區(qū)塊鏈技術運用于共享汽車行業(yè)的企業(yè),通過利用這一劃時代的突破性技術,初步構建了一道搭載于用戶和品牌方之間“信任”的橋梁。憑借區(qū)塊鏈去中心化的技術特點,從根本上解決了“共享經濟”中一直橫亙于大眾心中的癥結——信任。通過為用戶和車輛創(chuàng)建數字身份的方式,記錄用戶的身份信息、信用記錄,車輛的登記信息、運營數據等信息,使所有數據“上鏈”,充分保證數據的安全可信和不可篡改。
據介紹,GoFun出行已正式與廣東佛山政務應用“智信禪城”區(qū)塊鏈項目簽約合作,實現全國首次兩個不同行業(yè)區(qū)塊鏈項目的落地,開創(chuàng)了共享經濟領域與政府企業(yè)區(qū)塊鏈技術的首次嘗試。未來,佛山禪城當地用戶只需通過手機號“掃一掃”便可將個人信息與政府的政務信息鏈打通,使用共享汽車,而不再需要做任何身份證識別、駕駛照識別等認證。在未來,GoFun出行還將于更多的上鏈合作伙伴實現數據共享,為共享生態(tài)的發(fā)展提供可靠和有力的數據支持。
此外,集定點預約取還車、自動代客泊車、編隊調度等自動駕駛技術也已被成功應用于GoFun出行的量產車上,使得GoFun出行成為第一個規(guī)?;?、商業(yè)化、場景化落地自動駕駛技術的共享汽車平臺。
“目前,GoFun出行自行研發(fā)的自動編隊技術已經能夠實現5輛車以上車輛排隊的調度。工作人員在夜間對車輛進行補電操作時,不再需要逐一到停車點對車輛進行補電和維修,可以依靠車輛自身實現列隊調度,極大地提升了運營效率,降低了運營成本,給用戶帶來更多使用的快感和便利性。”譚奕介紹道,預計將于2019年底,將在率先成都實現1000臺自動駕駛車輛的投入運營。
通過將車廠數據與平臺進行打通,共享汽車為自動駕駛提供了完善的道路測試平臺,從數據采集到自動駕駛技術的升級形成良性循環(huán),可以掌握最真實的用戶使用場景,相比私家車與出租車等,共享汽車行業(yè)對平臺內車輛擁有所有權,這也意味著在共享經濟的浪潮中,共享汽車行業(yè)為自動駕駛技術提供了落地的最佳場景。
GoFun出行給大眾帶來的不僅僅是基于當前行業(yè)發(fā)展的需要,更關乎到大眾出行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轉變。在譚奕看來,“從共享汽車到汽車共享,這可能是一個異常艱辛而漫長的過程,GoFun出行愿意作為開拓者,引領整個行業(yè)的發(fā)展變革,來為這個社會的正向改變付出一份自己的努力。”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