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永輝
對于很多習慣了互聯網的模式和方法的人們來講,是很難理解當前金融行業(yè)正在發(fā)生的這樣一場改變的。因為按照他們的想法,所謂的金融進化,必然是以「互聯網+金融」的方式來實現的,而所謂的模糊「互聯網」和「金融」兩種元素的做法,只不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罷了。不得不說,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一種看法,其實是有些道理的。
最為根本的原因在于,互聯網技術和模式本身并不具備與金融深度融合的能力,而僅僅只是回歸金融行業(yè)的傳統(tǒng)渠道進行簡單意義上的改變而已。站在這個角度,我們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獲得模糊「互聯網」和「金融」兩種元素的方式和方法的。
然而,隨著互聯網發(fā)展的逐步深入,特別是隨著衍生于互聯網技術的一系列新技術的逐漸成熟,我們正在看到越來越多的有關「互聯網」和「金融」兩種元素深度融合的現象的出現。值得注意的是,這樣一種融合,并不是像互聯網金融時代僅僅只是將「互聯網」和「金融」兩種元素進行簡單相加,而是開始找到一種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全新模式,并且這樣一種全新的模式是以回歸金融行業(yè)為前提的。
「互聯網」與「金融」結合的方式正在嬗變
以往,談及「互聯網」和「金融」兩種元素的融合,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各式各樣的互聯網金融模式。盡管這些模式給人一種眼花繚亂的感覺,但是,深入分析,我們就會發(fā)現,這樣一種「互聯網」和「金融」結合的方式僅僅只是一種簡單的相加而已,并未實現「互聯網」和「金融」兩種元素的深度融合。
然而,我們依然無法否認互聯網式的「互聯網」和「金融」兩種元素融合的功能和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樣一種結合的方式極大地提升了金融行業(yè)的運行效率,實現了金融行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不過,我們同樣要看到的是,這樣一種以降低門檻,收割更多流量的方式和方法,其實早已背離了「互聯網」和「金融」兩種元素融合的初衷,最終將互聯網金融的發(fā)展帶入到了死胡同。
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互聯網」和「金融」兩種元素結合的方式,并且這種全新的結合方式,不是以收割流量為終極追求,而是以回歸實體為終極追求的。慶幸的是,這樣一種全新的結合方式正在發(fā)生著。
當互聯網開始新的進化,我們看到的是,以數字技術為主導的全新時代的來臨。同互聯網技術僅僅只是和金融進行表層的結合不同,數字技術與金融的結合更加深度和全面。在這個時刻,金融本身開始發(fā)生一系列的改變。比如,數字貨幣;比如,數字風控;再比如,數字賦能,等等。
深入分析,數字技術與金融的這樣一種全新的結合方式,我們就會發(fā)現,這種結合方式帶來的是金融行業(yè)本身發(fā)生越來越多的新改變,并且這種改變是以金融行業(yè)回歸實體,回歸產業(yè)為終極追求的。換句話說,數字技術與金融結合的方式讓金融更加是金融,而不再像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那樣,最終讓金融失去了自我。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們現在所看到的當下正在進行的數字技術與金融行業(yè)的這樣一種全新的結合,其實依然是互聯網的延續(xù),只不過它們結合的方式不再是簡單相加,而是開始變得更加深入和全面罷了。如果對正在發(fā)生的這樣一種結合做一個總結的話,深層取代表層,全面取代片面,金融取代互聯網,或許再合適不過了。
嬗變之下,金融的進化正在發(fā)生
當互聯網與金融的結合方式發(fā)生改變,一個最大的改變,便是金融本身正在發(fā)生一場深刻而徹底的改變。這種改變的一個最為直接的表現就是,以收割流量為主導的發(fā)展模式的終結,以賦能實體,回歸實體為主導的發(fā)展模式的來臨??梢灶A見的是,未來,純粹意義上的金融玩家,抑或是純粹意義上的科技玩家都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金融」與「科技」復合體的來臨。
在這樣一個全新的復合體時代,我們將會看到的是,金融行業(yè)將會發(fā)生一系列的變化,并且將會真正造就一個全新時代的來臨。
金融將更多地呈現數字化的一面。未來,數字化的浪潮將會越來越明顯,我們身處的世界,將會變成一個數字化的世界。金融作為聯通經濟社會的「毛細血管」,必然也需要發(fā)生一場以數字化為主導的全新進化,才能繼續(xù)承擔起經濟社會「毛細血管」的功能和作用。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貨幣的數字化、金融流程的數字化,僅僅只是一個開始。當金融完成了這一系列的數字化之后,衍生出更多數字化的功能和屬性,并且讓這些數字化的功能和屬性,更好地賦能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才是終極歸宿。只有這樣,金融才能真正告別僅僅只是金融本身,才能真正承擔起經濟社會的「毛細血管」的功能和作用。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未來,金融即是數字,數字即是金融。一個以金融和數字的深度融合為主導的全新時代將會真正來臨和實現。當這一天真正來臨,金融回歸實體,回歸產業(yè)的目標才能真正得以實現。
金融發(fā)揮自身功能的方式將會發(fā)生深刻改變。無論是在傳統(tǒng)金融時代,還是在互聯網金融時代,金融發(fā)揮自身功能的方式僅僅只是單一的、片斷的,難以延續(xù)的,難以貫穿全局的。金融發(fā)揮自身功能的這種方式所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在于它無法給產業(yè)帶來多維度,全方位的賦能,最終導致它對于實體經濟和產業(yè)的支撐不夠徹底和全面。
當數字經濟時代來臨,特別是當數字技術與金融的結合開始變得深入和全面,我們將會看到金融發(fā)揮自身功能的方式將不再是單一的,不再是片斷的,而是貫穿始終,全流程的。對于金融行業(yè)來講,這才是真正能夠給實體和產業(yè)帶來真正意義上的發(fā)展和進化的新方式。
在傳統(tǒng)時代和互聯網時代,金融發(fā)揮自身功能的方式是無法改變的。然而,等到了數字經濟時代,這種方式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其中一個最為根本的原因在于,數字技術帶來了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壁壘的打破,鴻溝的彌合,從而讓兩個原本并不相關的存在,建構了一種更加全面和多維的關系。
金融的盈利模式將會發(fā)生深刻變革。傳統(tǒng)時代和互聯網時代,金融都是被動的,都是躺賺的模式。驅動這樣一種模式可以發(fā)展的一個關鍵原因在于,金融需求的存在,特別是金融供給與需求不對等所導致的。當金融行業(yè)開始發(fā)生嬗變,特別是當金融行業(yè)的供求邏輯開始發(fā)生改變,金融行業(yè)的盈利模式必然開始發(fā)生一場深度嬗變。
簡單來講,金融行業(yè)就是要告別以往的被動和躺賺的模式,轉而去尋找一種積極主動的發(fā)展模式。所謂的積極主動的模式,其實就是要告別金融的供給模式,從傳統(tǒng)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的粗放式的金融供給,轉變成為數字科技時代的精細化的金融供給。
當金融的供給模式發(fā)生改變,它的盈利模式必然會擺脫傳統(tǒng)時代以收割流量和資源不對等的發(fā)展模式,轉而尋找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賦能實體,賦能產業(yè)的發(fā)展模式。按照筆者的理解,未來金融的盈利模式將不再是簡單直接的,而是一個更加多維、深度、全面的過程。以此為開端,金融才能真正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fā)展階段,真正意義上的新金融時代才能真正來臨。
結語
一種「互聯網」與「金融」全新的結合方式,正在開始打開,這種全新的結合方式是以數字技術的衍生、發(fā)展和成熟為代表的。當這樣一種嬗變開始出現,我們將會看到的是金融行業(yè)將會發(fā)生一場全新的進化。同互聯網時代的淺嘗輒止不同,這樣一種全新的金融進化是深度的、全面的,多維度的。由此,金融本身不僅將會改變,它與外界聯通的方式,同樣將會發(fā)生一場深刻而又徹底的改變。
—完—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特約評論員,行業(yè)研究專家,戰(zhàn)略咨詢顧問。每日一文,長期專注行業(yè)研究,提供深度思考與硬核干貨。支持保留作者來源的分享,轉載請保留作者版權信息,違者必究。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第三方自媒體作者發(fā)布的觀察或評論性文章,所有文字和圖片版權歸作者所有,且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極客網無關。文章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投訴郵箱:editor@fromgeek.com。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