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之后你也會寫科技評論了

兩個月前,我寫了《科技評論模式亂彈Vol1》,第二部分一直拖到今天才寫好。之所以去總結科技評論模式,主要是這幾年看了太多科技評論,最后竟然發(fā)現科技評論竟然大同小異,背后有一些共通之處,可以被抽象出來形成『模式』,用大白話說就是套路。如果你打算寫一篇科技評論,或許可以參考一下;如果你寫過或者看過很多科技評論,不妨對號入座看看能否套用。

先復習一下,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十大科技評論模式:

科技評論模式一:追根溯源

科技評論模式二:以點帶面

科技評論模式三:就事論事

科技評論模式四:人文關懷

科技評論模式五:概念塑造

科技評論模式六:指點江山

科技評論模式七:數據說話

科技評論模式八:一問一答

科技評論模式九:八卦亂彈

科技評論模式十:深喉爆料

有興趣的可以看這里。

接下來繼續(xù)探討余下的科技評論模式:

科技評論模式十一:調研報告

基于某一類第三方機構的中立報告進行評論,往往會大量引用相關報告的數據、圖表和結論,并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和解讀。鑒于第三方報告往往較為專業(yè),可讀性差,且很多篇幅冗長,科技評論可以文章形式說人話,幫助讀者第一時間快速了解一份報告的梗概,還能順便融入自己的評論。

相關范例:《從一份90后報告看中國移動互聯網創(chuàng)業(yè)機會》《中國旅游市場誰最可能成老大?這份報告告訴你答案》……

科技評論模式十二:冷飯熱炒

每隔一段時間你就會看到一些老話題又被拿出來重新評論一番,比如創(chuàng)業(yè)成功學啦,馬云的奮斗史啦,騰訊的產品觀啦,張小龍的貪嗔癡啦…這些話題就是科技評論界的『IP』,常炒常青,短期內都不會過時。正是以為此,總有人不遺余力地去評論這些老話題,所謂『冷飯熱炒』,還有一些干脆把別人半年前一年前的舊文轉過來。熱點事件一出所有科技媒體、自媒體一擁而上,相對于此,冷飯熱炒顯得倒有幾分難能可貴,不過要炒好冷飯也不容易。

相關范例:《微信為什么能成為偉大的產品?》、《創(chuàng)業(yè)路上最容易遇到的十個坑》《教你如何在洗手間用衛(wèi)生紙做BP談融資》……

科技評論模式十三:YY有道

Facebook扎克伯格捐贈之后有聲音說這是為了避稅,于是一篇署名扎克伯格的義正言辭的回應文章便傳遍朋友圈了,但仔細一看就知道這篇文章與Faceebook和扎克伯格沒任何關系,只是第三方評論者假扎克伯格之名寫的文章。模仿某個名人尤其是在大洋彼岸的名人口吻進行某些評論,本質是意淫行為,但說的事情又有板有眼,比如幫助扎克伯格闡述偉光正的價值觀的。所以這類科技評論稱之為YY有道。這類科技評論由于能抓熱點又能假托名人效應,所以往往關注度會很高,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這樣的『替人發(fā)聲』的行為。

科技評論模式十四:拾人牙慧

人類在不斷思考,不斷有思想精神沉淀,但許多道理、理論、觀點很可能來自于別人。正是因為此,很多科技評論難免會用到別人的言論,甚至是將別人的概念轉化到自己的發(fā)明。所以,一本《浪潮之巔》中的諸多結論已成為科技評論的經典;所以,KK的《失控》成為科技評論者必讀……拾人牙慧本身是一個貶義詞,但對于科技評論而言,它更多是指轉述他人結論的行為,這里是中性詞。

科技評論模式十五:逼格有范

這類科技評論會有較多的符號化表達,在閱讀時會覺得逼格滿滿,感覺有范兒極了。具體而言,往往會采取類似于英文單詞、短語、俚語,馬化騰一般要說成Pony,副總裁一定得說是VP,會出現大量字母縮寫名詞例如O2O、P2P、C2C…或引經據典,旁征博引,融會東西、貫通古今。如果你在一篇科技評論開頭看到了《道德經》之類的引述,那它應該是采取了『逼格有范』模式。

科技評論模式十六:隔空罵戰(zhàn)

這類科技評論一般是由多篇構成,又可稱為文字約架。由于某個導火索事件,立場對立的兩個科技評論者會通過寫文章的方式與對方進行PK,文章往往會擺事實、拿數據、講道理,在文字風格上則會追求從氣場上壓倒對方。這類科技評論生動詮釋了君子動口不手的中國傳統美德。

科技評論模式十七:蜻蜓點水

這一類科技評論是將大牛名人的文章、書籍轉化為自己評論的過程,為了表示不是直接copy避免抄襲之嫌,往往會在文章前面加入一段『引述』,或者在文章后面加入一段『點評』,看上去評論了其實沒評論。由于這類科技評論原創(chuàng)度較低,在科技圈內不大被接受,往往被視作是騙取點擊的行為,是不太可取的科技評論模式。

科技評論模式十八:嘩眾取寵

這類科技評論不在乎對錯、立場、邏輯和結論,只要能博人眼球便達到目的,正是因為此難免會出現嘩眾取寵的情況。內容一出往往會受到部分人尤其是同行的質疑,但在普通受眾中或許會有不錯的效果,得到大家支持,當然支持者很可能被外界視作『腦殘粉』,但從效果來看,這類科技評論殺傷力還是很大的。當然,這類模式在科技評論界不算太多,在自媒體中卻是非常普遍。

科技評論模式十九:產品為王

圍繞產品本身的琢磨、分析和討論,去評論這款產品好不好、適合哪些人、有什么創(chuàng)新點之類的,而不是形而上地談公司戰(zhàn)略、老板對錯、競爭局勢。產品類評論需要深入了解產品功能,用戶場景,多家對比橫評,乃至花費時間體驗真實產品,所以是個體力活,但也很有價值。這類科技評論還有一個名字叫產品評測,做得最好的便是鼎鼎大名的莫博士了,喬布斯都認。

科技評論模式二十:兵來將擋

這類科技評論目的明顯,是針對某一篇文章、某一條微博、某一個言論的直接回應,往往用于口水大戰(zhàn)、文字約架、企業(yè)公關等場景。鑒于是回應,需要直擊核心,只打七寸,對所回應的每個關鍵點逐一批駁。當然,厲害的科技評論者還可轉守為攻、借力打力,讓對方難以接招。

科技評論模式二十一:東拼西湊

這類科技評論又可稱之為『搜索評論』,基于搜索引擎去檢索相關話題,并將已有評論觀點、資料和數據拼接為一篇全新的文章,還能在微信上標記個原創(chuàng)。由于許多地方進行了處理,所以看上去不是直接copy,但核心內容幾乎都是來自別人,故命名為東拼西湊。與『拾人牙慧』模式的不同是,東拼西湊是在別人的文章里面融入1%自己的觀點,拾人牙慧則是在自己的評論中融入一點別人的內容。

看完之后,是不是準備馬上提筆來一發(fā)科技評論了?

注:本人并無任何針對性,并無滿滿的惡意。歡迎對號入座,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微博@互聯網阿超 微信 羅超(luochaotmt)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6-01-18
看完之后你也會寫科技評論了
兩個月前,我寫了《科技評論模式亂彈Vol1》,第二部分一直拖到今天才寫好。之所以去總結科技評論模式,主要是這幾年看了太多科技評論,最后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