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消費電子展(CES)每年都會推出一些新產品,有的如炮灰,流進歷史的塵埃;有的如初升的太陽,拉動初創(chuàng)企業(yè)成為明日之星。2022年CES展覽上,激光雷達被很多投資人視為“初升的太陽”,包括法雷奧、lbeo、禾賽科技、圖達通等相關企業(yè),目前雖名不見經傳,但有望借助激光雷達,走向“全球明星”之行列。正因如此,各路資本蜂擁而至,他們要趕在這些公司爆紅之前,拿下其中的合理份額;況且,對于一個持續(xù)火熱的賽道,投資者并不擔心盈利的前景,畢竟,明星項目總不會缺“接盤俠”。如此心態(tài)在某種程度上也會造成資本市場的癲狂:大家總喜歡先奔跑起來,然后再尋找方向,以至于,連公司的優(yōu)缺點都疏于考察。顯然,風口總伴隨著泡沫。
一般來講,技術創(chuàng)新會先于社會認知,而社會認知又早于行業(yè)規(guī)范?,F在,激光雷達正處于技術創(chuàng)新階段,需要持續(xù)突破,同時要加快推進工程體系搭建,依靠大批量生產來提高社會的認知,而當產品逐漸趨于穩(wěn)定,相應的行業(yè)標準、法律規(guī)范就會逐步健全。這其中任何一個節(jié)點,都伴隨著風口和泡沫。
大風口,什么是激光雷達?
新技術的前景,不在于高深的邏輯和晦澀難懂的代碼,而在于能讓普通人理解和應用。顯然,激光雷達在成為風口之前,首先要讓普通用戶理解什么是激光雷達,有怎樣的應用場景和其優(yōu)劣的判斷標準。事實上,隨著自動駕駛概念日漸普及,背后的核心技術激光雷達也走到了鎂光燈前,正如中美貿易戰(zhàn)揭開芯片產業(yè)鏈概貌,激光雷達也漸漸成為普通人日常的談資。
簡單來說,激光雷達就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大眼睛,承擔著探測距離、勾勒障礙物圖像、反饋系統算法等任務。硬件主要由激光發(fā)生器、receiver, 處理器和激光操縱單元這四個模塊組成。運行邏輯大概是:由發(fā)射器發(fā)射出激光,操控單元控制射出方向,把激光照射到目標物體表面,并瞬間產生反射,反射的光束被receiver接收。處理器通過計算這束光往返的時間,得出汽車和這個點之間的距離,公式是:光速度*時間。當激光光束足夠多,覆蓋率足夠大的時候,激光雷達就能清晰地“告訴”汽車:障礙物的輪廓和準確的距離,再配上數據算法,這項技術堪比王蒙的眼睛,就是一把好尺子。
基于此,激光雷達的應用場景肯定不止于自動駕駛,包括工廠、倉庫、港口、車聯網、軌道交通等智能化場景,均需要一個或者多個激光雷達。相關產品有望取代Camera,變得無處不在,俯宜皆是,變成日常用品
此外,激光雷達要想普及,還需要突破技術瓶頸和量產工藝。顯然,探測距離的準確度、算法計算和指令傳輸的速度,都會影響用戶體驗,更有甚者會造成事故。所以,市場對激光雷達算法的靈活性、準確性,復雜狀況的覆蓋率都有苛刻的要求。有鑒于此,激光雷達依舊需要大量的工程驗證和數據收集,更關鍵的是,大規(guī)模生產體系,也需要時間沉淀和搭建。要知道,實驗室里的技術和工廠里的產品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后者看似簡單,但需要強大的運營管理體系,以平衡產能、品質和成本??傊?,規(guī)模經濟的核心正在于Volume(訂單量),而且要在“大量”的基礎上做得穩(wěn),做出良好品質,這實在是一個講究細節(jié),講究耐心的工作。雷達上車,任重而道遠。
大泡沫,資本催熟的概念技術
如前文所述,中國投資者總有一種急于擠出瓶子的癲狂,他們更喜歡奔跑起來,再尋找方向,以至于,每一次大型的創(chuàng)業(yè)浪潮都伴隨著大泡沫,包括千團大戰(zhàn)、特供手機、網約車、AI、無人機等等,血雨腥風之后,只留下頭部企業(yè),而曾經奔涌的熱錢,都變成一具具殘骸。如今激光雷達也處在類似的漩渦之中,快錢資本,正讓這個額行業(yè)躁動起來。
自2021年以來,全球激光雷達市場融資總額達到10億美元,中國公司拿到了其中的90%,一如既然的小癲狂,其中,一些佼佼者更是在準備IPO。同時,各路機構也紛紛大膽預測:到2026年,激光雷達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57億美元,到2030年,將會增長到500億美元,大家統一認為,中國將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如此誘人的數字和評論,再度撩撥起中國的投資者。當然,投資者們精明如此,也不會悶頭悶腦地就一擲千金,他們如此篤定,正在于只需要保持“市場的熱度”,保持泡沫的絢麗顏色,總會有人忍不住接盤。這有點兒像從狼嘴里取肉,需要在“狼合嘴”前,把肉取出來,否則,自己的手就會成為狼的午餐。如此邏輯也證明:金融和投資天生帶有原罪。
除了資本層面的風險之外,激光雷達產品本身也存在大量不確定性。首先,現在的企業(yè)名不見經傳,屬于“小作坊”運行,要想轉化為量產,仍然需要建設工程體系,是典型的重資產操作;其次,激光雷達需要寄生于車企、自動化公司,他們的運營情況直接決定著激光雷達的普及程度。如果車企帶給用戶的體驗不好,即便激光雷達再專業(yè),也沒有用武之地。況且,尚未受到教育的用戶,在買車的時候,應該更糾結燒油還是電動,很難考慮到激光雷達這一層面。另外,全球范圍內的芯片荒,正給電子業(yè)、汽車業(yè)帶來巨大的損失,激光雷達的算法同樣需要芯片平臺。遺憾的是,小作坊搶到芯片的概率并不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人類的生活,資本又是其中的潤滑劑。我們更希望,社會發(fā)展的主旋律是創(chuàng)新經營、技術進步,而非純粹的資本游戲??傊枚硕说男袠I(yè)不要被金錢掐住了脖子。(科技新發(fā)現 康斯坦丁/文)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