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螞蟻金服、京東數科的再思考:數字科技的新姿勢
數字科技時代的來臨告訴我們,科技對于金融的影響是深入且全面的。從互聯網時代僅僅只是對金融行業(yè)進行渠道上的改變不同,現在這樣一場以數字經濟為主導的全新改變則是實質性的。無論是數字科技對于金融行業(yè)內部元素的重塑,還是數字科技對于金融外部形態(tài)的改造,其實都在為我們傳遞一個非常清晰且明確地信號,即,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金融新時代正在來臨。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金融的內外部元素都將發(fā)生深刻且全面的變革,但是,金融的本質并未發(fā)生根本性地變革,所謂的金融依然是聯通經濟社會運行的毛細血管。金融之所以會發(fā)生如此深刻且全面地變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要建立與經濟社會的聯系,如果不進行變革,這種目的就無法達到。
從這樣一個角度來看待金融的新進化,特別是數字科技時代的金融新進化,才是正確的姿勢。一味地將金融的新進化看成是金融科技化的必然,拋開了與之密切聯系的外部經濟與社會的發(fā)展,所謂的金融再進化或許僅僅只是一廂情愿而已。金融范疇下的數字科技正在經歷了這樣一種調整,正是人們對于它的認識并不全面的結果,因此,正確地看待金融范疇下的數字科技的內外部環(huán)境,要比僅僅只是一味地以金融來講金融更加徹底和全面。
金融數字科技化的終極目的是什么?
我們都知道,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玩家將金融進化的焦點聚焦在數字科技身上,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縱然是金融科技依然是遭受諸多質疑的。因為即使是金融科技,依然沒有理順金融與科技的關系,有人將金融科技稱之為金融,有人將金融科技稱之為科技。在這樣一種模棱兩可的搖擺當中,很多人開始將關注的焦點轉移到了金融上,最終,所謂的金融科技變成了另外一種金融范疇,并且在很多時候,扮演的是互聯網金融接棒者的角色。
很顯然,如果金融科技依然是金融的一種,那么,它只有規(guī)避掉互聯網金融的陷阱,才能行穩(wěn)致遠。然而,事實情況卻是,很多的金融科技玩家并沒有規(guī)避掉這樣一種問題,僅僅只是把金融科技看成是一個概念或者外皮,繼續(xù)從事互聯網金融的業(yè)務。在互聯網金融業(yè)已被證明無法真正長久發(fā)展的大背景下,金融科技的這樣一種發(fā)展路子勢必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困境和難題。
很多從互聯網金融轉型成為金融科技的玩家遭遇到的困境,特別是他們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依然無法找到互聯網金融模式之外的發(fā)展新模式,最終讓金融科技徹底淪為了互聯網金融的外皮。正是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以數字科技為代表的金融新進化開始出現。
同金融科技依然抱著金融的迷夢不放不同,那些投身到數字科技的玩家開始探索金融之外的發(fā)展新路子和盈利新模式。不容置疑的是,這樣一種發(fā)展模式是可以規(guī)避掉互聯網金融的痛點和難題的。然而,一味地規(guī)避掉互聯網金融的陷阱還遠遠不夠,真正找到金融數字科技化的商業(yè)閉環(huán),才能讓它走得更加長遠。
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玩家們之所以無法打開金融數字科技化的困局,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們并未真正弄清楚金融數字科技的終極目的是什么,最終讓金融數字科技化帶向了另外一個方向。
筆者認為,金融數字科技化的終極目的和意義在于讓金融更好地回歸實體,回歸經濟社會的主流,而不是進入到金融的獨立王國。之所以會有如此判斷,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無論是金融內部,還是金融外部,都在發(fā)生一場深刻而又全面的變革。金融作為聯通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毛細血管,如果再不去進行變革,就無法再發(fā)揮它的功能和作用,無法更好地回歸實體經濟。
認清了金融數字科技化的這樣一個終極的目的和意義,我們才能真正明白金融數字科技化的真正方向,而不僅僅只是把所謂的金融數字科技化看成是一個向B端賦能的方式和手段,非但無法真正促進金融數字科技化的發(fā)展,甚至還將會把它帶入到死胡同里。我們現在看到的金融數字科技化的玩家之所以會遭遇現在這樣的困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金融數字科技化的正確姿勢是什么?
當我們真正認清了金融數字科技化的終極目的和意義,才能避免將它的發(fā)展帶入到金融科技的怪圈,真正找到讓金融回歸經濟社會,回歸實體的正確方式和方法。綜合來看,所謂的金融數字科技化的正確姿勢應當包含如下幾個方面。
金融數字科技化的終點不在金融,而在實體。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玩家之所以會陷入到困局當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僅僅只是將金融數字科技化的終點放在了金融上,而沒有真正落腳在實體經濟上。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看到這些玩家提出了很多數字科技的新方式和方法,但是,最終他們還是無法將數字科技的發(fā)展帶入到發(fā)展的快車道,所謂的數字科技依然還是一個在金融范疇之下的存在。
其實,金融數字科技化的終點并不在于金融,而是在于實體。真正衡量玩家們成敗的關鍵并不在于他們服務了多少家金融機構,獲得了多少用戶,而是在于他們是不是通過自己的方式將金融再度與實體經濟結合。因此,探索金融數字科技化與實體經濟結合的正確方式和方法,要比僅僅只是將金融數字科技的終點停留在金融本身更加長久。
這就需要玩家們將金融的數字科技化看成是一個一以貫之,從始至終的過程,通過打造一個從產業(yè)前端到末端的商業(yè)閉環(huán)來保證金融數字科技化可以更好地回歸實體經濟。若要實現這樣一個目的,我們就要改變金融的功能和屬性,將金融從傳統(tǒng)意義上的資本、資金等范疇,上升到數字、數據的范疇。通過數字、數據的基礎性,借助數字、數據的底層性來達到讓金融可以更好地與實體經濟進行深度融合的目的。因此,將金融數字科技化的終點放在實體經濟身上,并且讓金融經歷了實體經濟的通道,再度回歸到金融,從而建構一個生態(tài)閉環(huán),或許才是保證金融數字科技化可以長久發(fā)展的關鍵所在。
金融數字科技化的目的是虛實結合,而非虛實分離。在互聯網時代,我們經歷的是一場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過程,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實現的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兩種業(yè)態(tài),并且這樣一種二元結構是此消彼長的關系。這是以互聯網模式為主導互聯網經濟之所以會受到如此多的詬病的根本原因。當新科技對于互聯網以及傳統(tǒng)行業(yè)的發(fā)展開始深度影響,互聯網時代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二元機構開始被打破,虛實結合成為一種必然。
金融數字科技化便是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誕生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金融的數字科技化是規(guī)避互聯網式的發(fā)展模式的困境與難題的方式和方法。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我們卻看到的是另外一種景象,即很多的玩家并不僅僅只是從虛實結合的角度,而是從虛實分離的角度來操作和實踐的。
可以確定的是,僅僅只是以這樣一種發(fā)展模式并不能夠促進金融數字科技化的長久發(fā)展,甚至還將會把金融數字科技化的發(fā)展帶入到死胡同里。我們看到的玩家們當前遭遇到的困境正是這樣一種現象的直接體現,換句話說,玩家們并未真正通過這種方式讓金融更好地回歸實體經濟,甚至再度讓金融與實體經濟進行了分離。
當我們思考金融數字科技化的正確姿勢的時候,應當更多地從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結合的角度,而不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分離的角度來考慮。這就需要玩家們不僅要專注與金融的數字科技化,還要關注的是實體的數字科技化,在金融與實體都完成了數字科技化之后,再將兩者進行融合,最終實現虛實結合。這才是金融數字科技化的正確方式和方法。
金融數字科技化并不一種改造方式,而是一種新形態(tài)。很多的金融數字科技化的玩家僅僅只只是把金融數字科技化看成是一種改造傳統(tǒng)金融機構的方式和方法,于是,他們便將改造了多少的金融機構,當成是終極目標??v然是處于頭部的那些玩家,亦不例外。僅僅只是把金融數字客戶化看成是以一種改造方式的做法,依然還沉浸在流量的思維里,并未真正跳出互聯網式的發(fā)展模式。
在分析了金融數字科技化的終極目的和意義之后,我們會發(fā)展,所謂的金融的數字科技化并不是一種改造方式和工具,而是一種新形態(tài)。這種新形態(tài),正是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我們將金融數字科技化看成是一種新形態(tài),而不是一種新工具和新手段的時候,它的發(fā)展才能跳出互聯網思維,真正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fā)展階段。
筆者認為,金融的數字科技化蛻變出來的是新金融。這個新金融應當包含數字金融、智慧金融、普惠金融等諸多形式。盡管有如此多的形態(tài),它們的背后其實都暗藏著一條準繩與主線,即,它們都是未來更好地回歸實體經濟本身而誕生的。換句話說,金融數字科技化衍生而來的新形態(tài)的終極目的,其實是為了更好地讓金融回歸實體服務的。
真正弄清楚了金融數字科技化的終極目的和意義,并且真正找到了金融數字科技化的正確方式和方法,所謂的金融數字科技化才能跳出互聯網式的發(fā)展怪圈,真正讓金融更好地回歸實體經濟,而不再僅僅只是一個以金融為終局的虛假表演。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tǒng)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