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圈到底是個什么圈?

文| 陳倩倩

編| 吳懟懟

01

當大多數人看不懂新的熱搜詞匯時,往往會用小眾、亞文化之類的詞語來形容新的未知領域。

而SA圈一詞進入我的視野確實也被貼上了「亞文化」標簽。

起因是這樣的。

先是在某個窮極無聊的晚飯后,我例行刷熱搜,一個陌生的、調性奇特的詞出現(xiàn)在我的熱搜榜單里:SA圈。

吃瓜人士一想,字母圈的事肯定是大事,常年不缺席吃瓜隊伍的資深視奸黨如何能放過新鮮的瓜?

一路瀏覽下來,我為自己不單純的思想感到羞愧,并決定認真了解一下SA圈。

SA圈,Study account的縮寫,這股風潮追溯起來,最早應該是來自ins,和study with me、study motivation以及study gram等一本同源。它們都是打卡日常學習動態(tài),分享學習心得以及筆記的地方。

或者,我們可以認為,所謂SA圈,是一個以「學習」為主題的「同好」社區(qū),包括但不僅僅限于學習。

在study account里,大部分內容呈現(xiàn)的狀態(tài)都是美貌與智慧并存。

大多數SA博主打卡的路徑是這樣的:工整有致的筆記,恰到好處的濾鏡,搭配每日總結,圖文并茂,也精致非常。

此外,也會有博主總結學習心得,分享考研復試、自我管理及語言學習方法,同樣也是圖文并茂,甚至有些可以稱得上是干貨滿滿。

但是SA圈也并不僅僅是圖文輸出,也不只活躍在微博,在B站有做學習直播的SA博主、在小紅書有標記學習用具的SA博主。

當然了,和飯圈一樣,SA圈大本營還是在微博,大到什么程度呢,在微博超話教育榜單中,「study account」排名第一,發(fā)帖數量和排在第二的「考研」比起來,多出13.9W帖子。

02

在了解了SA圈大概是個什么圈后,我與一位SA博主糖M聊了聊。

言及對SA圈的看法,糖M說「雖然自己很喜歡這個圈子,也覺得大家都很努力,很正能量,但是說實話,自己都覺得形式感比較重?!?/strong>

糖M高二時接觸SA圈,被SA博主激勵,自己也開始嘗試打卡,斷斷續(xù)續(xù),至今已經是一名大二生。

在談到SA圈對她的影響時,她肯定地說,激勵作用還是強一些,因為自己本身是一個討厭「背書」的人,而把筆記做得賞心悅目一些也會讓她有心情背下去。

實際上,而糖妹所談到的充沛的「形式感」正是SA圈內部爭議的核心。

學習是一件枯燥、與自身惰性作斗爭,并且在試錯以及調整中作出效率最大化選擇的事情,而SA圈對筆記排版、圖片處理的過度追求在某種程度上有違學習本質。

此前,一個ID名為「藏于冰島」的SA博主,盜用他人打卡圖,偽造offer,并且用多個小號制造大號的虛假繁榮,結果被爆料,直接導致了SA圈的一場風波。

此事一出,證明SA圈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過度關注內容呈現(xiàn)的美化,以及對流量、轉評、粉絲盲目追捧。

但是,這種現(xiàn)象并不僅僅存在于SA圈,在更廣域的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對于流量數據也相當青睞,畢竟,在每個圈子都會有這樣的困惑。

但是,「藏于冰島」事件還是掀起了SA博主們的一場集體自省,查看微博、知乎以及一些社區(qū)的留言,可以看到大多數SA博主都在呼吁SA圈的目的是大家一起學習,不是大家一起漲粉、一起墮落。

這場自省似乎也側面說明,在數字世界長大的Z世代,并沒有像從書本世界過來的前輩們點評的那樣,沉迷社交網絡。他們其實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權衡互聯(lián)網的利弊,縱使無法做到及時抽身,在大的方向上還是能夠掌握的。

03

對于家長們來說,學習向來是一件嚴肅的事,SA圈所呈現(xiàn)的狀態(tài)也確實有些形式蓋過內容。

然而,引領最新潮流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永遠是年輕一代。

人們對SA圈的擔心就如同是擔心電視機、電腦的出現(xiàn)是不是毀掉了孩子們。實則,時代進步,新的傳播媒介與技術在豐富并改寫著學習、娛樂的方式,互聯(lián)網時代的學習也許只是把線下的學習小組搬到了線上。

80后能夠沉下來讀書,部分因為那個時代外界誘惑并不多,娛樂方式少,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科技越發(fā)達,讀書效率可以更高。

SA圈呈現(xiàn)的積極態(tài)勢與當前輿論定義年輕一代的「佛系、孤獨、焦慮、喪」呈現(xiàn)出截然相反的狀態(tài),年輕一代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遠比我們想象的積極。

在當代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里,營銷號販賣焦慮,而網民們也樂于插科打諢調侃人生,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向來被掩藏在「喪文化人生段子」下,而努力的人被嘲諷雞湯喝太多,連精讀外刊刷屏都能衍生出一系列檸檬精當道。

實際上相比把自己泡在焦慮、貼上不正經的頹廢標簽,我們更該欣賞的是活在早晨八九點,向上掙扎、認真規(guī)劃人生,保持生活儀式感的小積極們。

再看SA圈,其最受爭議的一點也是它最受追捧的一點,儀式感。

儀式感的本質在于將事物經過「適度真實」的包裝,從而達到「有趣」。

有些人會簡單粗暴地將儀式感歸咎于虛榮心作祟,而有些人則會認為借助儀式感是在肯定生活的價值。

一般來說,SA博主在生產、分享知識和信息的時候,往往會充滿儀式感,當學習這樣枯燥的過程通過筆記逐漸豐滿的時候,瑣碎、單調的學習過程就變得有趣。

而另一方面,SA圈的日更打卡行為也像是基于聲譽經濟,即每天都積極地為study account輸出一些東西,一天不更新所造成的失落是SA博主無法忍受的。

聲譽經濟的運行速度強迫著博主們保持出鏡率,而這種頻繁的輸出在平臺上經過內容積累后,也是有利于群體智慧激發(fā)的,這可能也是為什么SA圈的博主相比其他圈子更愿意解答萌新問題。

嗯,以上,是我對SA圈的一些了解與認知。此外,在了解SA圈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多是文科博主在分享筆記,然而我會比較想看博主們直播寫數學題。

吳懟懟,虎嗅、36氪、鈦媒體等專欄作者,前澎湃新聞記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17年度作者,新榜2018年度商業(yè)觀察者。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9-03-26
SA圈到底是個什么圈?
文|陳倩倩編|吳懟懟01當大多數人看不懂新的熱搜詞匯時,往往會用小眾、亞文化之類的詞語來形容新的未知領域。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