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落幕在即的科技巨頭蘋果,厄運才剛剛開始?
300多年前一個蘋果的跌落讓牛頓發(fā)現離萬有引力,十多年前“蘋果”手機誕生打開智能手機的大門,從此走上了封神之路。
往年蘋果新品發(fā)布后會出現萬人空巷的景象,但今年蘋果新款iPhone X首發(fā)當天,全國各地的蘋果專賣店只有三三兩兩的用戶光顧,顯得十分冷清。禍不單行,蘋果最近還惹上了專利糾紛、“信號門”和ID盜刷事件。更嚴重的是蘋果市值已經跌破“萬億”,并連續(xù)兩次被證劵機構下調評級。
此次市值“破萬”的直接導火索是蘋果公司發(fā)布的2018財年Q4財報。從財報來看,蘋果總利潤為141.2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7.14億美元增長32%,似乎還是當年那個“一本萬利”的蘋果,事實上已經出現了缺口。
四大現象證實蘋果已被咬破
IDC數據分析機構近期發(fā)布了2018第三季度全球手機出貨報告,報告顯示蘋果2018年第三季度繼續(xù)被華為超越,連續(xù)兩個季度排名全球第三。不僅如此,蘋果還在股市、新機關注度等方面也都出現了下滑。
危機一,市值再度“破萬”。2018年8月2日是被載入史冊的一天,這一天蘋果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的公司。但好景不長,由于占蘋果營收56.13%的iPhone第二季度銷量略低于預期(4160萬部),股民的熱情不斷降溫,蘋果股票開始“跌跌不休”,最大單日跌幅高達6.63%。蘋果公司市值再次“破萬”,不過這次是跌破萬億美元市值,截止2018年11月5日晚,蘋果公司的市值僅為9736.66億美元,受金融機構評級下調和悲觀情緒影響,預計蘋果公司市值還會進一步下跌,日前已經跌破8000億美金。
危機二,產品的市場份額全面下滑。雖然IDC的報告顯示蘋果今年第三季度手機出貨量增長了0.5%,但是蘋果在全球各手機市場的份額卻在不斷在萎縮。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數據顯示,蘋果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從2017年年初的12.4%降至2018年第三季度的9%,并且蘋果在印度的市場份額也進一步萎縮,全年銷量預計為200萬臺,較2017年少了100萬臺。
此外,智能手表、電腦、平板的市場份額也都或多或少有所下滑。Strategy Analytics發(fā)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蘋果手表的市場份額從2017年第三季度的60%跌到2018年第三季度的45%,平板電腦2018年第三季度的出貨量較去年同比下降6%,Mac電腦第三季度Mac銷售量為372萬臺,比去年同期的429.2萬臺下降13%。
危機三,新品在市場上的表現欠佳。從iPhone 4時代開始,蘋果手機就一直是暢銷品,經常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因此每當新款蘋果手機推出時,承接蘋果公司手機生產的代工廠都會通過加班加點、擴大產品線來保障蘋果手機的出貨量。但從iPhone 7開始,蘋果不斷削減代工廠的訂單,這也從側面反映出蘋果新機這市場上的表現并不如意。
而今,蘋果最新iPhone XSMax、iPhone XS的銷售也極為慘淡,第一手機界研究院從線下渠道統計的數據獲悉,9月iPhone XS中國市場銷量僅8萬臺,而iPhone XS Max銷量僅48萬臺。
危機四,手機市場利潤占比下滑。蘋果手機從iPhone 5開始奉行高價策略,占據著手機市場超過9成的利潤。但隨著國產智能手機在高端市場的占比越來越大,蘋果在智能手機市場中的利潤占比也一降再降。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9月發(fā)布的2018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機品牌利潤分布情況報告顯示,蘋果手機的利潤占據了全球手機利潤的62%,較去年同期83.4%的占比出現了較大下滑。
三大因素成蘋果出現缺口的導火索
昨日種的因,今日結的果。蘋果的“不敗金身”被破是以下幾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其一,創(chuàng)新力的缺乏導致產品吸引力急劇下降。創(chuàng)新是21世紀最強驅動力,蘋果公司并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家市值破萬億的公司,推出的每款新產品都能引領世界潮流,很大程度上也是創(chuàng)新力驅動的結果。
在功能機充斥整個手機市場的時代,蘋果手機以全觸摸屏和新的手機系統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之后幾年所有的智能手機身上都或多或少留有蘋果手機的影子;iPhone 4采用了金屬中框加玻璃后蓋的設計放至今日仍然不過時;iPhone 5加入指紋識別之后被全球各大手機廠商競相模仿;iPhone X上采用3D結構光技術和全面屏設計也引領了智能手機半年左右的設計潮流……
但今年推出的iPhone XS、iPhone XS Max與iPhone XS R三款新機,除處理器上的常規(guī)升級外并未有多少其他創(chuàng)新,蘋果手機的創(chuàng)新力度正逐漸降低,讓人不得不懷疑這家偉大的公司已經失去創(chuàng)新能力。
其二,系統不斷優(yōu)化完善的安卓手機正在搶奪用戶。如果說創(chuàng)新是蘋果開疆拓土的尖矛,那么IOS系統則是蘋果保衛(wèi)市場的堅盾。IOS系統與市面上的安卓系統相比,系統管理機制不再碎片化,流暢度更高,而且對用戶的數據管理更加嚴格,系統的安全性相對更高。
但是安卓系統也在不斷優(yōu)化完善,近期谷歌公司推出的Android 9.0將Project Treble模式深度集成,并減少APL接口數量,不僅能夠有效解決安卓系統碎片化帶來的卡頓問題,還能提升系統的安全性,不少原有安卓用戶和iOS用戶都表示十分期待Android 9.0的到來。
其三,老舊機型的市場保有量較高,使新款手機“上位”困難。全球手機市場進入存量期毋庸置疑,IDC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手機出貨量為3.552億部,同比下降6.0%,已經是連續(xù)4個季度出現下滑。
蘋果作為全球電子產品品牌價值最高的公司也面臨存量問題,市場研究公司CIRP今年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蘋果2018年二季度在美國的手機銷量中,iPhone 6S、7、SE等老舊型號占到了蘋果二季度美國市場銷售量的46%,相當于每兩個購買蘋果手機的消費者中,有一個人選擇了過去的老舊型號產品。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除了蘋果手機的換季周期本就較長外,還有新款手機高價、低創(chuàng)新,對用戶吸引力不足。老舊機型的市場保有量高,在智能手機存量時代會進一步降低蘋果新款機型的銷量。
蘋果面前還有三座大山
蘋果的“厄運”還遠遠沒有結束。由于蘋果采取了“以提升價格維持利潤”和“不再對外公布手機銷售量”的策略,市場普遍對蘋果表示擔憂,這樣一來蘋果還會面臨其他問題。
首先,大幅漲價可能會引發(fā)更多用戶流失。蘋果公司第四財季報告顯示,凈利潤為141.2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07.1億美元增長32%,而出貨量僅比去年同期上漲0.5%。
利潤大幅增長源自蘋果全系產品漲價,最新iPhone手機起步價已經來到8000元,新款iPad Pro的最高價更是達到了15000+,蘋果手表的價格也上漲幾百元。研究公司Gartner2018年8月數據顯示,蘋果的市場份額以從2017年的14%降至2018年第二季度的12.1%,足見蘋果在2018年大幅漲價帶來的用戶流失的影響。
其次,中國廠商對蘋果的沖擊。一方面,蘋果的手機、平板還有智能穿戴設備的市場份額都受到中國廠商的蠶食。中國廠商的全球市場份額在進一步擴大,由去年的42%提升到今年50%以上。
另一方面,蘋果還面臨中國廠商創(chuàng)新的壓力,中國智能手機的創(chuàng)新力在近兩年集中爆發(fā),引領手機潮流的全面屏與屏下指紋都出自中國手機廠商之手,逐漸在外觀與技術的創(chuàng)新上縮小與蘋果手機的差距,而且國產智能手機的價格擁有絕對優(yōu)勢,因此蘋果將面臨巨大壓力。
最后,難以搶占5G的市場先機。5G在今年是噱頭確實不假,但是全球各地的電信運營商都表示將在2019年下半年實現5G商用,屆時5G手機將不再是噱頭。但是蘋果最近與高通鬧掰后,5G芯片的基帶只能寄托于英特爾身上,但是英特爾的5G基帶對外商用還需等至2020年,因此蘋果有可能會錯過2019年5G的第一班車,這對近期“霉運連連”的蘋果來說不會是件好事。
小結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蘋果今日的窘境究其根源還是創(chuàng)新力逐漸丟失所致,再加上iPhone SE慘淡銷量的經歷,讓蘋果果斷采取高單價而非高銷量的策略,但在其他手機創(chuàng)新迭起的2018年,蘋果的高價策略不再起作用。
從蘋果公司今日之困可以看出創(chuàng)新是科技公司發(fā)展的源動力。許多偉大的公司發(fā)展都離不開創(chuàng)新,甲骨文公司因對現代數據庫的巨大創(chuàng)新而屹立不倒;微軟因首推圖形化個人電腦系統而稱霸PC時代;而蘋果的興起也源于喬布斯帶領下的蘋果對智能手機的重新定義。
因此,創(chuàng)新是蘋果“止瀉”的最佳良藥,藥得,市值再次破萬有望;藥失,市值將難以再上升。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本文首發(fā)曠創(chuàng)投網
- 世間將再無松下電視:松下官宣解散家電子公司并徹底放棄電視機業(yè)務
- 雅迪集團與南都電源簽署協議:攜手共繪固態(tài)電池未來藍圖
- 美媒聚焦比亞迪“副業(yè)”:電子代工助力蘋果,下個大計劃瞄準AI機器人
- 微信零錢通新政策:銀行卡轉入資金提現免手續(xù)費引熱議
- 消息稱塔塔集團將收購和碩印度iPhone代工廠60%股份 并接管日常運營
- 蘋果揭秘自研芯片成功之道:領先技術與深度整合是關鍵
- 英偉達新一代Blackwell GPU面臨過熱挑戰(zhàn),交付延期引發(fā)市場關注
- 馬斯克能否成為 AI 部部長?硅谷與白宮的聯系日益緊密
- 余承東:Mate70將在26號發(fā)布,意外泄露引發(fā)關注
- 無人機“黑科技”亮相航展:全球首臺低空重力測量系統引關注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