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倒閉潮來襲,背后是一個商業(yè)模式的坍塌

摘要:繼酷奇單車倒閉并強行遣散員工、小藍單車被爆用戶押金退還困難繼而倒閉等種種負面消息之后,摩拜和ofo也被曝出挪用高達60億的用戶押金的負面新聞。如果此前悟空單車和3Vbike的倒閉還有些“樣本不足”的疑

繼酷奇單車倒閉并強行遣散員工、小藍單車被爆用戶押金退還困難繼而倒閉等種種負面消息之后,摩拜和ofo也被曝出挪用高達60億的用戶押金的負面新聞。如果此前悟空單車和3Vbike的倒閉還有些“樣本不足”的疑慮,那此次的共享單車倒閉潮,無疑證實著這出既定悲劇大幕的拉開。

風口過后的倒閉潮仿佛成為了那些喊著“共享經濟”口號創(chuàng)業(yè)者們的歸宿。顯然,共享單車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

逃不過的寡頭效應

千團大戰(zhàn)從最初的五千多家到剩下一百多家再到最后活下來的更是屈指可數(shù),打車軟件經歷倒閉潮后,最終的贏家也只有滴滴和Uber?;ヂ?lián)網(wǎng)垂直賽道只容得下前兩名仿佛早已成為了行業(yè)的一種“隱形規(guī)律”。共享單車的風口如團購、網(wǎng)約車一樣,在資本、戰(zhàn)略、執(zhí)行力角逐混戰(zhàn)之后,依然無法逃脫“寡頭效應”。

卡拉單車創(chuàng)始人林斌以借朋友29萬元償還用戶押金收場;悟空單車創(chuàng)始人雷厚義賠進去300多萬;3Vbike創(chuàng)始人巫盛華損失100多萬;町町單車更是落得資金鏈斷裂,創(chuàng)始人丁偉跑路的下場……

這一長串在單車角逐賽中的“掉隊者”在風口之初,無不躊躇滿志,試圖營造差異化,來完成對于ofo和摩拜的突圍。

比如酷奇和小藍,企圖通過產品的差異化分得市場的一杯羹,酷奇推出黃金單車,發(fā)力用戶體驗端,配備了智能升降座椅功能,無線、有線的手機充電功能和智能語音鎖功能三項“黑科技”。小藍單車推出變速車,也在用戶體驗上也獲得了很多騎行愛好者的青睞。

再如悟空、町町,想以地區(qū)差異作為突破口。悟空單車、町町單車分別在重慶、南京投放的時候,摩拜與ofo的疆域還沒有拓展到當?shù)兀?Vbike選擇的三、四、五線城市,更是將地域差異做到了極致。

但是后來者們終究忽略了,資本裹挾下的互聯(lián)網(wǎng)頭部勢力,從來沒有攻不下的壁壘。二線玩家與摩拜、ofo的資本鴻溝,意味著市場主動權并不在他們手中,差異化只會進一步加大了其在成本上的負擔,而融資和成本的不匹配,使其被淘汰的結局幾乎是注定的。

不僅僅是二線玩家遭遇困境,規(guī)模大如摩拜、ofo,也缺乏安全感,不斷的尋求融資已擴大自己的體量, 但是大量投放也就意味著背后巨額的剛性成本,再疊加日常運維及運營成本,導致共享單車企業(yè)成本常常高達百億級別。摩拜和ofo于今年相繼宣稱獲得了6億及7億美元的融資,但相較與二者瘋狂擴張背后所需的高額的成本,這僅僅是杯水車薪。

以摩拜為例,目前市面上摩拜單車的產品主要是經典版和 Lite版 ,經典款造價在2000 元左右,摩拜 Lite 的造價也達 1000元。僅單車成本一項,摩拜花費就超百億……

ofo也同樣面臨困境,隨著投放量越來越大,資金問題也開始凸顯。雖然其單車端的剛性成本遠低于其他公司,但 “網(wǎng)格化”運營的模式,使其在運維端的成本是其它單車的十幾倍。每個網(wǎng)格配備一定數(shù)量的運維師傅在用戶體驗端提升頗多,但無疑也加重了資本端的壓力。

說到底,無論是頭部玩家還是二線玩家,共享單車的競爭實則是裹挾在其背后的資本的競爭,這也暴露出了共享單車的本質——偽共享,真租賃。

共享外衣下的“窘境”

共享經濟真正的核心是“搭建平臺,讓C端的供給者和需求者完成資源的對接”,平臺并不參與到實際的交易中,而是扮演規(guī)則制定者和執(zhí)行者的角色。

但是從共享單車到共享雨傘,再到共享充電寶等,無不在共享經濟這條路上走偏了,有“共享”之名,無共享經濟之實。以共享單車為例,共享單車模式下所謂的共享經濟本質上是被互聯(lián)網(wǎng)包裝的租賃經濟,共享單車公司作為直接的服務提供者參與到與用戶的交易當中, 這顯然與共享經濟的最核心理念和特點不符。

首先,相比于真正共享模式,本質為B2C的共享單車模式顯得十分沉重。作為B端參與到整個共享單車的游戲中,單車硬件的成本成為了運營商們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而且單車硬件的競爭也是多維度的,涉及品渠道、運維、價格、成本等復雜因素,模式之重意味著只有巨大的資本作為支撐,才能夠撬動市場份額,換言之,融資額度也基本上決定了一家之地。

這也致使單車巨頭們不顧市場的飽和,陷入到融資投放,再融資再投放的怪圈中,同時,不斷投放的“共享”單車也理性的發(fā)展,駛入了瘋狂擴張的高速大道。

其次,這種B2C的偽共享模式下的共享單車并沒有激活社會的閑置資源,反而在瘋狂擴張后增加了現(xiàn)有的交通壓力。特別是在共享單車寸土必爭的一二線城市,各大單車公司為了搶占市場造成過度投放并非個例,北上廣深無一例外。

據(jù)交通運輸部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2017年7月,全國共享單車累計投放超1600萬輛。從網(wǎng)上流傳的各種單車占據(jù)公共空間的照片,也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本應該成為公共便利出行的工具,反而變成了“圍城洪流”。

隨之而來的則是政府層面的禁投令。新出臺的國家共享單車管理辦法,像是一柄高懸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默許發(fā)展的政策紅利期正在成為過去時。杭州、福州、鄭州、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多個城市相繼發(fā)布文件叫停投放。

不過叫停單車投放,只是“頭疼醫(yī)頭,腳疼治腳”的舉措,并不能治本。與真正的共享經濟“只做運營”的理念不同,B端屬性的單車公司們決定了在他們的優(yōu)先級中,單車數(shù)量永遠高于單車管理。

上海市總共投放單車超過150萬臺,如若按照此前千分之五的比例配備運維人員,至少需要7500名人手,背后是數(shù)以千萬計的工人成本支出。顯然,單車企業(yè)不愿意去支付高額的運營費,而更偏向于將資金用在單車數(shù)量的簡單堆疊上。

“偽共享經濟”時代的結束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卻很骨感。共享充電寶的悄然消失、共享單車的頻頻倒閉,都告訴了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并不是所有的行業(yè)都適用于偽共享經濟的模式。

共享的世界,永遠不缺夸大、炒作,然而當可共享的領域越來越多,難免回到問題的本源——是否已經偏離了“共享經濟”的內涵。歸根到底,共享單車等偽概念企業(yè)只是互聯(lián)網(wǎng)化經營的傳統(tǒng)業(yè)態(tài),不同的只是經營模式而非經濟模式。而那些不具備消費場景或真實需求的“偽共享”項目,終究逃不過像當年團購、O2O銷聲匿跡的結局。

借用常亮的一句話:“一切泡沫終究被戳穿,不合理終歸被合理所取代”,如果“共享經濟”想要活下去,總歸要褪去它的外表,畢竟C2C模式的共享經濟才是我們所真正需要的,不是嗎

免責聲明:本網(wǎng)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wǎng)站出現(xiàn)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wǎng)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wǎng)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wǎng)站中的網(wǎng)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wǎng)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wǎng)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lián)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17-11-30
共享單車倒閉潮來襲,背后是一個商業(yè)模式的坍塌
摘要:繼酷奇單車倒閉并強行遣散員工、小藍單車被爆用戶押金退還困難繼而倒閉等種種負面消息之后,摩拜和ofo也被曝出挪用高達60億的用戶押金的負面新聞。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