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I_GB2312"> 本文首發(fā)于微信公眾號:互聯網金融法律顧問。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
那么網貸平臺作為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在借貸關系中如何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守住法律底線,才是避免身陷各類“門”之關鍵。為回應業(yè)內人士的疑問,本文就此再做法律分析。
1. 什么是敲詐勒索罪及立案標準
敲詐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要公私財物的行為。刑法將敲詐勒索數額較大或者多次敲詐勒索的行為入罪。該犯罪不僅侵犯公私財物的所有權,還可能危及他人的人身權利或者其他權益。
在“裸條”事件中,放貸人以掌握的裸照為要挾,公然利用女性弱點脅迫受害人要么還款,要么“肉償”,已經構成對受害人的人身權利的侵害,符合敲詐勒索罪的要件,假使其得逞,還可能構成強奸罪。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敲詐勒索公私財物價值二千元至五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guī)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而達到“數額較大”就達到立案標準;二年內敲詐勒索三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規(guī)定的“多次敲詐勒索”。
另外,刑法同時規(guī)定違背婦女意志,使用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行與婦女發(fā)生性交的行為,或者故意與不滿14周歲的幼女發(fā)生性關系的構成強奸罪。因此,放貸人在向受害人提出“肉償”要求時,如確屬違背其意志,則其行為還可能觸犯強奸罪。
2. 網貸平臺在借貸關系中的責任邊界
不可否認,網貸平臺作為互聯網金融時代的主要角色,對資產端和資金端實現價值匹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一旦發(fā)生違約事件,特別是在剛性兌付的情形下,平臺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目的,利用獲得的借款人信息,對其本人、親友或其他熟人圈進行以電話為主要手段的頻繁催討。但是,雖然借款人授權貸款人在違約時將本人地址、電話等信息公布,但卻無權替代父母、同學等作出該授權。由此,這種公布裸照及他人信息的違約條款可能因為損害社會公序良俗而沒有法律效力,如果網貸平臺未能規(guī)避此類做法,輕則構成民事侵權,重則觸犯刑法。
3. 網貸參與主體的應為與不為
對于出借人來說,確保自身資金安全的情況下,獲取收益是投資理財的普遍心理。因此必須要按照法律要求約定利息及安排擔保措施,并且選擇合法安全的平臺,只有這樣在逾期違約時才能及時維護自身權利。
對于借款人來說,需謹慎評估自身還款情況、借款人提出的借款條件。尤其是女大學生群體,在舉債時要嚴格評估償債能力、心理承受范圍及違約處置能力,絕不可輕易舉債特別是裸條貸,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對于網貸平臺來說,其一,裸照本身系不雅觀內容,即便本人將自己的裸照或視頻公之于眾,都涉嫌侵犯公序良俗,甚至涉嫌傳播淫穢物品,觸犯刑法。其二,在借款人違約時,即使有“協議”在先,散布隱私、跟蹤、威脅等索債行為往往會觸及法律底線,因此平臺需謹慎索債,規(guī)避法律紅線。
最后,再次忠告裸條貸的借款人,借賬要忍、還賬要狠。當你呈上裸條甚至同意“肉償”的那一刻你是否已經想清楚當這些承諾被一些“執(zhí)拗的”追討人堅持要變現時你僅僅聲討這些人不道德是否也顯得非常蒼白?倘若當初的借款用途也并不是那么緊迫,倘若你對于還不了錢也沒有太當回事時,我們不禁要問一句:您是否在借錢的那一刻已經將自己的誠信拋向了九霄云外?這比起催討的惡手段到底孰更惡?作者簡介
陳云峰律師: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互聯網金融法律委員會主任,擅長互聯網金融法律業(yè)務。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互聯網金融法律顧問
- 螞蟻國際任命首席創(chuàng)新官,加速推進數字化戰(zhàn)略發(fā)展
- 馬云現身支付寶20周年紀念日:AI將改變一切,但不意味著決定一切
- 萬事達卡推出反欺詐AI模型 金融科技擁抱生成式AI
- OpenAI創(chuàng)始人的世界幣懸了?高調收集虹膜數據引來歐洲監(jiān)管調查
- 華為孟晚舟最新演講:長風萬里鵬正舉,勇立潮頭智為先
- 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2023在上海開幕 攜手共建數智金融未來
- 移動支付發(fā)展超預期:2022年交易額1.3萬億美元 注冊賬戶16億
- 定位“敏捷的財務收支管理平臺”,合思品牌升級發(fā)布會上釋放了哪些信號?
- 分貝通商旅+費控+支付一體化戰(zhàn)略發(fā)布,一個平臺管理企業(yè)所有費用支出
- IMF經濟學家:加密資產背后的技術可以改善支付,增進公益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