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互聯網金融是平面的,物聯網金融則是立體的?!边@是2014年時任平安銀行行長的邵平在一篇與無錫物聯網研究院院長劉海濤合作的《物聯網與金融模式新革命》一文中所提出的概念對比。
如今邵平去職平安銀行,邵平多次在公開場合宣揚的物聯網金融卻在平安落地?!段锫摼W與金融模式新革命》的另一位作者劉海濤,在10月31日的無錫世界物聯網博覽會·物聯網金融高峰論壇上發(fā)布了他的新書《物聯網:重構我們的世界》和他主編的中國首份《物聯網金融白皮書》。
該白皮書最重要的結論說,物聯網金融將徹底改變傳統(tǒng)金融、互聯網金融的主觀信用體系現狀,轉變?yōu)榭陀^信用體系,這一體系如果大規(guī)模實現,國際的信用體系的游戲規(guī)則為之改變,銀行、投資、保險、P2P等金融服務也將得到顛覆性重構。
另一端,平安銀行已經將物聯網金融付諸實踐,盡管其商業(yè)應用仍僅顯現出雛形。與劉海濤同臺,平安銀行貿易金融事業(yè)部總裁郭強在物聯網金融高峰論壇上透露,平安銀行正在搭建一個物聯網金融平臺。
從郭強的介紹來看,平安銀行的物聯網金融平臺已經實現了物聯網監(jiān)控、商品管理、線上化銀行服務、數據管理等功能,涉及大眾商品、汽車、液態(tài)化工領域。總體來說,物聯網金融平臺要實現的是以客戶需求,應用物聯網技術,以多方互聯為載體的金融服務。
與平安銀行類似,民生銀行也已將物聯網金融嵌入到汽車金融等領域。這兩家銀行都已顯現出先覺者進軍物聯網金融的魄力。
物聯網是何方神圣?
如今,互聯網被拿來和物聯網做比較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假如你在一間屋子里喝茶,而一墻之隔的另一間屋子正在遭竊,虛擬世界的互聯網地球村并不能告訴你正在遭竊的事實,和你正在丟失的裝有藍牙、無線網、甚至定位追蹤的手機,而物聯網卻可以。物聯網帶來的是一個數據交互,由傳感器帶來的相互感知的世界……
到2016年10月《物聯網:重構我們的世界》出版,已是劉海濤研究物聯網的第十七年,也是中國物聯網發(fā)展的起步以來的第十七年。
早在1999年起步時,物聯網概念的雛形還僅被命名為“微系統(tǒng)信息網”。在世界其他國家同期起步后,微系統(tǒng)信息網被改名為“傳感網”。
到2016年,物聯網基本概念和定義已基本確定,即面向實體世界、基于智能化和互聯網化但又超越二者的感知和互動、物理與信息深度融合的全新系統(tǒng)。
劉海濤對物聯網的超互聯網性解釋說,智能化是仿生學,物聯網則是社會、團隊屬性的仿生學,以事件為驅動,它與互聯網的虛擬性不同而關注實體世界的事件?!拔锫摼W離不開互聯網、智能化,但超越前兩者。”
物聯網不僅被視為超越互聯網的全新模式,中國物聯網的先行者們在物聯網金融高峰論壇上聲稱,中國已經在金融領域找到了能對西方發(fā)達國家彎道超車的技術——物聯網。
所謂物聯網將使中國在金融的底層結構——信用體系實現彎道超車,其依據在于,“在歐美發(fā)達國家,已具備完善的主觀信用體系,中國在此方面由于不完善而處于劣勢,如今中國在物聯網技術已走在前面,基于物聯網技術構建的客觀信用體系將對主觀信用體系后發(fā)居上?!眲⒑f。
不過,即使經過了17年,中國和世界的物聯網專家們仍在著力于底層技術標準的制定。2015年5月,劉海濤率領的感知中國團隊在國際標準組織(ISO/IEC)的物聯網標準化大會上贏得了主導國際物聯網體系架構。外媒在報道中稱,“開創(chuàng)了ISO六十多年、IEC一百多年來首次由中國從提出方案到標準編寫主導未來信息基礎網絡架構的歷史”。
美中財富基金的創(chuàng)始人JohnW.Allen甚至在無錫物聯網金融高峰論壇上提出了BALCOR系統(tǒng)概念,這是一種基于物聯網自動交易體系、自動交易平臺形成的新的國際貨幣體系,以解決當權政府往貨幣市場”灌水”,如搞量化寬松、搞通縮的情況。他說,“這一貨幣體系有望重塑國際貨幣體系。”
物聯網金融超越互聯網金融論
進一步說明,所謂物聯網金融彎道超車的實現原理,在于物聯網技術所開啟的基于客觀信用體系,將重構以主觀信用體系所代表的傳統(tǒng)金融、互聯網金融形態(tài)。
在劉海濤看來,互聯網金融只實現了信息流和資金流的二流合一,仍是主觀信用體系,這一體系并未降低金融的風險,也未能解決其信用風險、網絡安全風險等問題。而在物聯網終端和系統(tǒng)所形成的物理世界的鏡像反映下,物聯網金融卻可以全面降低金融風險,因其實現的是信息流、資金流和實體流的三流合一。
如果這種三流合一能夠實現,那么它將“讓實體世界實現有組織、主動的感知互動,讓虛擬經濟從時間、空間兩個維度上全面感知實體經濟行為、準確預測實體經濟的走向,讓虛擬經濟的服務和控制融合在實體經濟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前平安銀行行長邵平在《物聯網與金融模式新革命》中寫到。
因為將實體流納入金融活動中,民生銀行副行長石杰在物聯網金融高峰論壇上說,物聯網技術是服務實體經濟的突破口,銀行方能切入用戶的經營經濟活動,實現按需貸款,按進度放款,數據有可控性,物聯網平臺有“深度”的智能化金融服務。
據石杰介紹,民生銀行利用物聯網的智能倉庫、感知芯片等工具,已實現汽車金融、大宗商品金融提供智能化的質押監(jiān)管,目前余額已經超過200億元。
這種以萬物相互傳感、交互形成數據,依據事件驅動的服務,融資方和物聯網金融平臺以及投資方都將獲得以實時數據為基礎的投融資需求。平安銀行貿易金融事業(yè)部總裁郭強說,這一模式下,融資方可以實現按需借款,投資方也可以批量、精準借款。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推進,帶來的客觀信用體系的完善,按照劉海濤在《物聯網:重構我們的世界》中所得出的結論,其將很大程度上減少“泛亞、e租寶、中晉”等風險事件的爆發(fā)。
重塑金融體系
“物聯網金融正在改變銀行、投資、保險、P2P等的金融服務模式”。這一概念在《物聯網金融白皮書(2016)》中提出。
白皮書列舉了幾大金融業(yè)態(tài)的物聯網金融變現方式。如對保險的改變,傳統(tǒng)的保險業(yè)是大數法則、概率驅動型,基于物聯網技術的保險業(yè)則根據事故發(fā)生的次數、預測等實現保險服務,這是根本性改變?!北热?,針對汽車險的騙保問題,若在投保車輛上裝上物聯網終端,可對駕駛行為綜合評判,可根據駕駛習慣的好壞收取不同的保險費?!?/p>
物聯網和銀行的結合更具代表性。當下,銀行對不動產貸款比較放心,而對動產貸款相對不放心,這是因為動產存在的不確定性風險。接入物聯網后,由于對物體鏡像的感知,能對動產全程無遺漏地監(jiān)管,“對銀行來說,就能把動產變成不動產,對商家來說,動產的資金也因此盤活了,并且,由于數據的交互性,也可避免重復質押、空押現象?!眲⒑f。實際上,平安銀行在此方面已經開始應用于汽車金融上。
動產因為無遺漏的監(jiān)管變成不動產屬性,這一轉變同樣適用線上與線下的互動“變現”,劉海濤認為,“因為互聯網金融的信息是人輸入的,線上是線上,線下是線下,而物聯網金融線上線下不區(qū)分,物聯網金融到來以后,O2O就不會再有,這就形成了三流的深度合一?!?/p>
物聯網技術應用的設想遠遠不止銀行、保險等金融業(yè)。在其他行業(yè),邵平指出,物聯網讓傳統(tǒng)智能安防監(jiān)控從事后追蹤變革為事前預警;讓傳統(tǒng)智能交通的紅綠燈控制車流量變革成車流量控制紅綠燈;讓傳統(tǒng)基于RFID、條碼、二維碼的物流信息化被動管理變革成主動無遺漏環(huán)節(jié)監(jiān)管……
當下,物聯網形成主要模式M2M——即機器對機器的連接與通信,《中國物聯網年度發(fā)展報告》顯示,2015年,我國物聯網產業(yè)規(guī)模超過750億,M2M突破1億元,占世界總量的31%。
在被譽為“物聯網之都”的無錫,已初步形成了以感知端設備和網絡端設備為代表的物聯網制造業(yè),和以網絡服務、軟件與集成服務、應用服務為代表的物聯網服務業(yè)。
無錫市副市長王進健在物聯網金融高峰論壇上披露,無錫物聯網產業(yè)規(guī)模已達2000多億,產業(yè)網相關的企業(yè)達到1200多家,從業(yè)人員突破了15萬人。
從規(guī)模和從業(yè)者來看,這個業(yè)態(tài)剛剛開始,但這場物聯網博覽會的幾百名演講嘉賓中絕大多數人,已經認定物聯網時代正在來臨。在巨大的應用場景和海量的應用模式前景下,物聯網、物聯網金融的開拓者們,正野心勃勃要“再造一批BAT”。
- 螞蟻國際任命首席創(chuàng)新官,加速推進數字化戰(zhàn)略發(fā)展
- 馬云現身支付寶20周年紀念日:AI將改變一切,但不意味著決定一切
- 萬事達卡推出反欺詐AI模型 金融科技擁抱生成式AI
- OpenAI創(chuàng)始人的世界幣懸了?高調收集虹膜數據引來歐洲監(jiān)管調查
- 華為孟晚舟最新演講:長風萬里鵬正舉,勇立潮頭智為先
- 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2023在上海開幕 攜手共建數智金融未來
- 移動支付發(fā)展超預期:2022年交易額1.3萬億美元 注冊賬戶16億
- 定位“敏捷的財務收支管理平臺”,合思品牌升級發(fā)布會上釋放了哪些信號?
- 分貝通商旅+費控+支付一體化戰(zhàn)略發(fā)布,一個平臺管理企業(yè)所有費用支出
- IMF經濟學家:加密資產背后的技術可以改善支付,增進公益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