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網貸平臺、私募基金出現項目逾期、兌付困難、實際控制人失聯等風險事件。少數投資者未能分清銀行業(yè)金融機構在網貸資金存管、私募基金托管中的作用,采取了網絡發(fā)帖攻擊等“維權措施”。這些行為違法違規(guī),給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會秩序帶來沖擊,應客觀理性地看待銀行在資金存管、托管中的角色和職責。
那么,商業(yè)銀行在網貸資金存管和私募基金托管中,究竟該承擔什么樣的責任呢?
根據《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yè)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關于印發(fā)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yè)務指引的通知》等,存管銀行對存管專用賬戶內的資金履行安全保管責任,承擔實名開戶和履行合同約定及借貸交易指令表面一致性的形式審核責任。這就說明,銀行存管業(yè)務并非對網貸交易行為提供信用背書。《指引》第二條、二十條、二十二條進一步明確銀行的免責情形,如不對網絡借貸交易行為提供保證或擔保,不承擔借貸違約責任、借款項目及借貸交易信息真實性審核責任,不對網絡借貸資金本金及收益予以保證或承諾,不承擔資金運用風險等。
在私募基金托管業(yè)務中,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以及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yè)協會發(fā)布的政策指引,私募基金托管銀行的職責主要包括:安全保管基金財產;開設基金財產的資金賬戶和證券賬戶;確?;鹭敭a的完整與獨立;保存基金托管業(yè)務活動的資料;根據基金管理人的投資指令,及時辦理清算、交割、辦理與基金托管業(yè)務活動有關的信息披露事項等。毫無疑問,銀行在托管過程中應嚴格履行托管合同。從上海意隆等4家私募基金風險事件看,托管銀行已經依法依約采取臨時止付、凍結賬戶等措施,及時履行妥善保管基金財產等職責。但需要強調的是,托管銀行不能也不宜承擔私募基金運作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信用風險和道德風險。
無論是網貸資金存管還是私募股權基金托管,存管銀行和托管銀行作為獨立的第三方,不承擔“共同受托”責任。同時,網貸與私募產品既不是銀行發(fā)行,也不是銀行代銷,存管、托管行為發(fā)生在銀行與網貸平臺、私募基金管理人之間,銀行不與投資者直接構成委托代理關系,銀行也不宜承擔召開投資者會議、登記投資者信息等職責。
因此,對投資者而言,要提高金融素養(yǎng),提高風險防范意識,不迷戀相關機構宣傳,不片面追求高收益。要正確認識銀行在存管和托管中的角色和責任:首先,存管和托管不等于監(jiān)管。銀行作為商業(yè)機構,法律法規(guī)和監(jiān)管規(guī)制從未賦予也不可能賦予其監(jiān)管職責。其次,存管和托管不等于保全。在網貸資金存管中,銀行對資金的保管作用僅限于存管賬戶中的資金。按照“賣者盡責,賣者自負”原則,投資的風險和收益均由投資者自行承擔。銀行在存管、托管過程中如有違規(guī)行為,未盡到相應的職責,應由銀行業(yè)監(jiān)督管理部門進行責任認定和處罰。
對網貸平臺和私募基金管理人來說,應依法合規(guī)經營,做好對融資活動、項目的真實性、合法性審核,并履行客戶身份識別、可疑交易報告、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保存等職責。要加強信息披露,如實向投資者披露資產負債、投資收益以及可能影響投資者合法權益的其他重大信息,并建立糾紛解決機制,妥善保護好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尤其是,不能利用媒體宣傳、發(fā)布公告等形式,夸大、曲解銀行存管和托管的作用,更不得以此為名義實施金融詐騙或非法集資等行為。
對監(jiān)管部門和行業(yè)協會而言,要進一步深化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加快清理野蠻生長、違法亂紀的劣質機構,凈化市場環(huán)境,推動行業(yè)健康穩(wěn)健發(fā)展。要加強對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保護,充分發(fā)揮監(jiān)管職能,將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等隱患扼殺在搖籃中。相關機構要對投資者進行正確引導,既要“有作為”,也不能“亂作為”,不應將責任一味推給銀行。(董希淼)
- 馬云現身支付寶20周年紀念日:AI將改變一切,但不意味著決定一切
- 萬事達卡推出反欺詐AI模型 金融科技擁抱生成式AI
- OpenAI創(chuàng)始人的世界幣懸了?高調收集虹膜數據引來歐洲監(jiān)管調查
- 華為孟晚舟最新演講:長風萬里鵬正舉,勇立潮頭智為先
- 華為全球智慧金融峰會2023在上海開幕 攜手共建數智金融未來
- 移動支付發(fā)展超預期:2022年交易額1.3萬億美元 注冊賬戶16億
- 定位“敏捷的財務收支管理平臺”,合思品牌升級發(fā)布會上釋放了哪些信號?
- 分貝通商旅+費控+支付一體化戰(zhàn)略發(fā)布,一個平臺管理企業(yè)所有費用支出
- IMF經濟學家:加密資產背后的技術可以改善支付,增進公益
- 2022年加密貨幣“殺豬盤”涉案金額超20億美元 英國銀行業(yè)祭出限額措施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