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的2023:沒了國補,漲價不斷,消費者還會買單?

撰文 / 孫曉巍

編輯 / 楊博丞

新年伊始,新能源汽車國補正式成為歷史,車企紛紛開啟漲價模式。

剛剛進入2023年,各大車企相繼進入漲價節(jié)奏。據媒體報道,比亞迪、奇瑞、吉利等新能源廠商都將上調車型售價。隨著國補退出歷史舞臺,市場競爭激烈的車企們選擇抱團漲價,更多的也是出于自身經營生存的考慮。

但是,在產品說話的環(huán)境中,即使車企靠著漲價能暫時維持收益,但長期來說,正式步入市場化的中國新能源行業(yè),各大車企想要在其中突圍成功,還是少不了短兵相接。

開年就漲價,車企抱團取暖

其實,漲價潮之下,很多車企在去年12月就已經對外發(fā)布了漲價的消息。

2022年12月31日,比亞迪汽車官方微博發(fā)布公告,宣布比亞迪汽車決定自2023年1月1日起,對相關車型官方指導價進行正式調整,上調幅度為2000-6000元不等,詳情可咨詢當地經銷商。新價格將于1月1日零時起生效,在此之前支付定金簽約的客戶不受此次調價影響。

而在去年11月23日,比亞迪汽車就已經發(fā)布了《關于車型價格調整的說明》,宣布將對旗下王朝、海洋及騰勢新能源車型的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上調幅度為2000元-6000元不等。

作為新能源車企中體量最大的廠商,比亞迪的一舉一動都備受業(yè)界矚目。而在本次調整價格后,比亞迪在自去年開始已經連續(xù)上漲三次車價:2022年1月21日,比亞迪宣布,因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以及新能源購車補貼退坡等影響,將于2月1日起對王朝網和海洋網相關新能源車型的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上調幅度為1000元~7000元不等;2022年3月15日,由于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比亞迪宣布將在于3月16日零時起對王朝網和海洋網相關新能源車型的官方指導價進行調整,上調幅度為3000元~6000元不等。

受困于成本壓力的比亞迪,在進入2023年后,繼續(xù)扮演著漲價領頭羊的角色,而跟隨者更是眾多。

據悉,奇瑞新能源調整了小螞蟻和無界Pro兩款車型官方指導價,其中涉及小螞蟻甜粉款、小螞蟻魅、小螞蟻30萬蟻粉款和無界Pro的高配車型,漲價幅度3000-9000元。此次調價后,小螞蟻車型售價為7.99-10.3萬元;無界Pro車型售價為8.99-11.59萬元。

同樣的漲價行為也發(fā)生在上汽榮威,上汽榮威官方宣布,自2023年1月1日期起對旗下部分新能源車型的官方指導價進行上調,上調幅度為0.5-0.8萬元。其中,上汽榮威旗下全新第三代榮威超混eRX5的官方指導價上調5000元;榮威Ei5與榮威i6 MAX EV車型的官方指導價上調6000元; CLEVER科萊威的官方指導價上調8000元。

可以說,進入到2023年,漲價輿論預埋已經一年的眾多新能源車企,選擇了第一時間付諸實踐,可謂是心照不宣的報團取暖,畢竟在市場競爭激烈的環(huán)境下,借著國補退出歷史舞臺,車企們確實有了名正言順的漲價契機。

博好感賣新車,保價勢力同樣強大

在漲價聲一片的情況下,也有車企選擇反其道而行之,大舉宣傳了自家的保價優(yōu)惠政策。

以小鵬為例,其官微發(fā)布關于小鵬汽車各車型 2023 年銷售價格的說明,表示在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已經于 2022 年 12 月 31 日終止,自 2023 年 1 月 1 日起上牌的車輛不再享受國家補貼 (每輛補貼金額 10080 元-13860 元不等)的情況下。為了讓更多用戶享受到智能汽車帶來的出行體驗,2023 年小鵬汽車各車型全國建議零售價將保持與 2022 年底的綜合補貼后價格一致。

小鵬的保價政策發(fā)布后,頓時贏得了消費者的好感,而車企中的優(yōu)惠政策跟進者,也明顯增多。

在跨年期間,特斯拉就宣布推出“新年大禮包”,優(yōu)惠內容包括:限時交付激勵6000元。2023年1月1日至2月28日,用戶購買Model 3和Model Y并完成交付,就能享受這一福利;相同時間,如果選擇特斯拉合作保險機構相應車險,可在6000元基礎上,再享4000元限時保險補貼。同時,1月1日到3月31日,特斯拉推出優(yōu)惠費率金融方案,期間申請合作機構貸款或特斯拉融資租賃方案,并完成車輛交付,可享受年化3.5的購車費率。

而在選擇漲價的車企中,也有品牌想在這個時機推出優(yōu)惠政策,博得客群好感。上汽榮威針對旗下全新第三代榮威RX5、榮威i5等多款主力熱銷燃油車型就推出了限時購置稅補貼活動?;顒悠陂g,用戶能獲得以199元購買50%購置稅的補貼券,成功核銷且提車,可享購置稅減半權益,用戶最高可享6898元購置稅補貼。

比起以上車企,零跑的促銷力度更為強大。零跑官方表態(tài):C01不漲價、不跟風、不等車,獻四重限時鉅惠為用戶“兜底”國補差額,即日起至1月31日,下定并鎖單零跑C01,可享全系直減10,000元現金,金融貼息至高12,000元/臺,首任車主三電終身質保/終身免費道路救援/終身免費維保取送車/終身基礎流量+1年娛樂流量,免費充電樁及充電槍/免費電動尾門等??梢哉f,在眾多車企的優(yōu)惠中,零跑在其中甚為耀眼。

顯然,國補退出歷史舞臺,對車企來說,確實失去了保障自己收益的一項重要渠道,但是對于市場化越加充分的中國新能源市場來說,技術越成熟、運營越健康的車企對這次國補退坡準備的也就越充分,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為了自家產品博取消費者信任與好感。

市場化元年,車企更要跟上趨勢

事實上,國補退坡之后,中國新能源行業(yè)徹底市場化已經是顯而易見的趨勢,而在這個趨勢中,哪個品牌占據市場份額越大,也就越搶的了先機。

1月1日,多家新能源車企公布了12月以及2022年全年的交付數據,而在數據背后,則是這些車企向消費者秀成績秀質量秀技術的營銷邏輯。

華為旗下AITO微博數據顯示,問界系列12月交付量達到10143輛,再次實現單月交付破萬。自3月啟動正式交付以來,AITO問界系列已經實現累計交付超過7.5萬輛,增長速度在一眾新能源品牌中位列前茅。

蔚來汽車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12月,蔚來交付新車15815臺,同比增長50.8%,環(huán)比增加1637臺,創(chuàng)月度交付新高;其中,第二代技術平臺的 ET7、ES7、ET5交付量提升至13127臺,占當月總交付數83%。四季度,蔚來共交付量同比增長60%至4萬臺;2022年全年,共交付新車12.2萬臺,同比增長34%。

小鵬汽車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12月,小鵬汽車總交付11292臺,環(huán)比增長94%。其中,G9首次突破4千臺,達4020臺,環(huán)比增長160%。第四季度小鵬汽車總交付突破2萬臺。2022年累計交付量為120757臺,較2021年增長23%。

理想汽車公布2022年12月交付數據,12月理想汽車共交付新車21233輛,創(chuàng)下單月最高交付紀錄,同比增長50.7%。2022年1月至12月,理想汽車總計交付133246輛,同比2021年增長47.2%。截至2022年12月31日,理想汽車累計交付量為257334輛。

廣汽埃安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累計銷量達27.1萬輛,同比增長126%。其中,12月銷量超3萬輛,同比增長107%。此前,廣汽埃安總經理古惠南在2022廣州車展上透露,2023年埃安目標為保50萬輛、沖60萬輛,到2030年產銷突破150萬輛。

吉利控股集團旗下的極氪公布2022年12月極氪001的交付量,達到11337輛,同比增長198.7%;2022年,累計交付71941輛。

哪吒汽車發(fā)布數據顯示,其2022年全年實現全系交付152073臺,同比增長118%。其中,哪吒U交付51021臺,同比增長155%;哪吒V交付98847臺,同比增長99%;哪吒S交付2003臺,出口海外3456臺。

零跑汽車公布最新交付數據顯示,2022年零跑汽車累計交付達111168臺,同比增長超154%。12月交付量達8493臺。

一眾新能源品牌在新年期間高調宣布2022年銷量成績,其原因也在于新能源賽道在加速擴張的同時,也將迎來淘汰低端品牌的殘酷過程。據了解,2022年我國新能源品牌已經超過100個,而在以銷量為業(yè)績實力的市場邏輯中,如果品牌位置不在前20名次當中,對主力消費客群的吸引力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不過,車企一方面急于擴大市場份額的心情可以理解,另一方面也著實面對著巨大的生存壓力。隨著疫情、國際形勢的反復變化,新能源車企生產需要的上游產業(yè)稀有金屬、電池、芯片等原材料或零件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制造成本上漲的壓力,對于眾多車企來說,勢必會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這也就是本次新年當中各大品牌漲價潮的根本原因,暫時的漲價可能會幫助車企渡過當下的困境,但在長遠看,2023年仍然是新能源車企跟緊產業(yè)趨勢的關鍵一年。

據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表示,預計2023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900萬輛,同比將增長35%,同時,賽道中高端電動乘用車、換代的電動公交車、電動物流車、電動重卡、出口電動車會增長較快,對于細分品牌來說,是巨大的產業(yè)機會。

如此條件下,車企們無論是漲價還是保價促銷,都需要質量更加優(yōu)異、技術更加成熟的產品,為自己的新能源征途來保駕護航。

參考資料:

1、《剛剛!兩大車企官宣“保價”,比亞迪卻逆勢漲價,啥情況?國補退出,車企不同策略應對!還有造車新勢力2022成績單……》,證券時報

2、《國產新能源掀起漲價潮,為何特斯拉還有降價空間?眼睛真得擦亮點》,汽車情報

3、《2023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持續(xù)增長》,中國經濟時報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2023-01-02
電車的2023:沒了國補,漲價不斷,消費者還會買單?
新的一年,新能源車企要怎么走。

長按掃碼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