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芯事”如何解?專訪中星微CTO張亦農

一面是多家主力車企因為芯片緊缺宣布減產停產,一面是消費電子企業(yè)、互聯網企業(yè)、傳統(tǒng)及智能整車企業(yè)跑步進入汽車“造芯”賽道,汽車芯片市場與產業(yè)的表現可謂“冰火兩重天”。近期,中星微電子集團宣布與一汽集團組建汽車芯片聯合實驗室。圍繞汽車行業(yè)受到“缺芯潮”的沖擊為何格外嚴重,如何看待各類企業(yè)下場造芯的市場邏輯,以及汽車芯片的升級方向等議題,記者專訪了中星微電子集團CTO張亦農。

汽車“芯事”如何解?專訪中星微CTO張亦農

三個原因導致汽車缺芯格外嚴重 國內產業(yè)應“危中尋機”

記者:目前全行業(yè)都受到“缺芯潮”的沖擊,但汽車行業(yè)受到的影響格外嚴重,通用、大眾、福特、豐田等多家車企都出現部分車型或工廠減產停產的情況。為什么“缺芯”對汽車行業(yè)的沖擊更加明顯?

張亦農:汽車行業(yè)受“缺芯”影響比其他行業(yè)嚴重,是汽車行業(yè)本身的特性決定的。

首先,設計、制造、封測等芯片產業(yè)鏈主要環(huán)節(jié),對于汽車芯片的備貨和產能預留相對保守。

汽車芯片的種類雖多,但單一的汽車芯片和消費電子芯片相比,量還是很小,供應商很難將汽車芯片作為產能保障的優(yōu)先項。據統(tǒng)計,2020年全球汽車銷量約為7803萬輛,相比消費電子并不算是一個非常大的量。比如手機一年有十幾億部的銷量,每一部搭載至少十幾種芯片,包括毛利率最高的先進制程芯片。相比之下,汽車行業(yè)的芯片用量沒有那么大,晶圓和封測廠在預留產能的時候就比較保守。這是汽車相比其他行業(yè)缺芯更加嚴重的原因之一。

對于設計企業(yè)來說,汽車芯片門檻高,對故障率的要求是百萬分之一以下,運行周期在15年以上,遠遠超過一般消費領域的標準。廠商要制造合格的芯片,需要投入相當的資金和精力,且驗證周期漫長,成本上汽車芯片也無法在消費電子芯片復用。加上從2019年開始,汽車產業(yè)出現銷量上的萎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導致整車企業(yè)在上半年進一步縮小訂單量,設計廠商下單的時候會以銷定產,偏于保守,為2020年下半年的“缺芯潮”埋下伏筆。

二是8英寸產線向國內遷移的過程,被地緣貿易摩擦阻斷。本次芯片緊缺主要集中在8英寸晶圓,這也是汽車芯片主要采用的晶圓。本來8英寸產線作為老舊工藝,正處在從國外向國內自然遷移的過程中。貿易摩擦導致8英寸產線的零部件和易耗品供應受阻,很多產線還沒有組裝完成就被“卡了脖子”。也因為8英寸晶圓短缺,造成了整個行業(yè)的報復性囤貨,導致惡性循環(huán)。

三是汽車芯片的戰(zhàn)線太長,“卡住”一個就卡住了整車的生產。汽車芯片涉及中央處理器、MCU、存儲單元、功率半導體等,顯示屏、CMOS攝像頭、LED燈等均由芯片控制。僅MCU就有面向變速箱、底盤、制動等系統(tǒng)的各種類別,一輛汽車里面有30多個MCU,有一款不能及時供貨,就會卡住整車的生產。

記者:您認為汽車行業(yè)應該如何應對缺芯困境?

張亦農:從認知角度和市場角度來看,“缺芯”也是一種機遇。

首先,“缺芯”可以帶來一個正常的市場認知。汽車芯片的研發(fā)成本不低。同等性能、同樣功能的前提下,本土企業(yè)芯片售價通常只有國際企業(yè)的60%—70%,甚至更低,把毛利空間壓縮得很小。這種先入為主的認知問題成了國內芯片突圍的阻礙。在芯片緊缺的情況下,車企被倒逼啟用國內芯片,車廠與芯片廠“坐下來”把芯片方面的各種問題解決掉,把芯片質量提升上去,對于國內產業(yè)整體提升大有益處,有技術積累的國內芯片企業(yè)也有機會脫穎而出。由短缺倒逼了選型,由選型修正了認知,由認知塑造了品牌,最終提升了業(yè)界對本地芯片設計公司的信心。逐漸抹去國內芯片就是中低端、只能搞低價競爭的思維定式。

同時,中國連續(xù)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可以通過市場牽引把傳統(tǒng)汽車芯片的短板補上來。在智能駕駛方面,中國無論是車廠還是芯片廠商,都與國際廠商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尤其中國是最先從新冠肺炎疫情中恢復生產生活秩序的國家,就算汽車芯片的底子差一點,那“笨鳥先飛”,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飛得再遠一點。

“造芯”要掌握兩個平衡 市場終會選擇少數產品

記者:近年來,汽車芯片市場非常熱鬧。除了恩智浦、瑞薩、英飛凌等老牌廠商,地平線、黑芝麻等一批半導體新銳,高通、英偉達、華為等消費電子巨頭,比亞迪、吉利、北汽等整車企業(yè)紛紛入場造芯。您如何看待車用市場的“造芯熱”?

張亦農:“造芯熱”表明產業(yè)互聯網化已經慢慢從IT、消費電子、安防監(jiān)控等領域,延伸到汽車領域。這種垂直整合具有積極意義,而且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邏輯。

在整車企業(yè)看來,汽車是一個載體,芯片是一個個提供功能和控制的節(jié)點,把這些“點”放入載體,由點入面,就構成了一輛汽車。

互聯網企業(yè)覺得萬物皆為計算機,汽車只是一個殼子很大的外設。有了處理器和操作系統(tǒng),把外設套上去,由里及表,也構成了一輛汽車。

既然每一家企業(yè)或者每一個領域的企業(yè)都有各自的邏輯。那么車廠、芯片企業(yè)都加入了造車熱潮,產生各種各樣的融合和創(chuàng)新,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要注意兩個平衡。

一是要注意不計成本的投入和企業(yè)盈利能力之間的平衡。如今企業(yè)造芯,言必談L3、L4,動輒5納米、7納米,算力力爭100TOPS以上。那么投入會非常大,流片一次將耗費上千萬美金,需要上百人的團隊,購入多種EDA。這些投入攤銷到一顆芯片上,成本是非常高的。

如果汽車一年的銷量維持在七千萬輛左右,一個車企有500萬輛銷路,已經是一個超大型企業(yè)了。但是這個量級在芯片行業(yè)里面,不算一個很大的數字,這就意味著每一顆芯片均攤的固定成本都是驚人的。無論企業(yè)多么不計成本地投入,終歸要追求盈利。如果這個平衡把握的不好,可能變得“一地雞毛”。

另外要把握好概念創(chuàng)新和持久戰(zhàn)之間的平衡。L4以上的自動駕駛芯片還是一個未知領域,沒有5—10年的積累很難取得突破。很多面向消費領域的國產芯片,比如手機主芯片,從概念到成熟歷經了十幾年的積累,而汽車的造芯標準更加嚴苛。企業(yè)想要長久,必須腳踏實地、真刀真槍地進行研發(fā)和積累。

記者:未來各類企業(yè)造芯的差異化空間在哪兒?

張亦農:雖然下場造芯的企業(yè)很多,但大家對汽車的定義和發(fā)展邏輯是不一樣的。

BAT等互聯網企業(yè)的視角是提供一個OS,通過底層OS把所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團結在一起。

家電企業(yè)也在造車,在他們看來,汽車是客廳的延伸,在家里面就可以監(jiān)控車艙的情況,他們打造客廳娛樂中心的經驗也可以帶到汽車空間里。

中星微電子集團過去10多年專注于安防監(jiān)控領域,在圖像視頻處理、安全、人工智能等有著長期的積累,我們可以從智能感知、公共安全入手,把成功經驗帶到汽車芯片行業(yè)。

因為從不同的角度入手,每個企業(yè)會關注提供不同的用戶體驗。這意味著,未來買車可能像買手機一樣,會有不同用戶群體關注打游戲的性能、拍照的美顏效果、屏幕的尺寸像素等各方面的體驗。而每一種功能、每一種體驗,都需要芯片作為底層支撐。在這種趨勢下,汽車芯片會形成一個相對健康,“幾花齊放”的競爭格局,但不會是百花齊放的局面??梢哉f,每一種邏輯被真正證明之前,都可以去嘗試。但是市場可能僅僅認可1—2種產品邏輯,選擇1—2個贏家。

兩大升級方向帶來機遇 內功與標準引領創(chuàng)新

記者:下一階段汽車芯片技術和產品的升級方向是什么?“新四化(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趨勢將為車載芯片帶來哪些機會和挑戰(zhàn)?

張亦農:升級的方向還是比較多樣的,有兩個大方向可以考慮。

一個是我們所謂的“喧賓奪主”,也就是原本作為錦上添花的屬性,通過“新四化”成為重要甚至主要屬性。

舉個例子,手機本來是打電話的,但是現在消費者購買手機,不會關注打電話的原生屬性,反而更關注屏幕分辨率、美顏效果、以及聯機玩游戲是否卡頓等附加屬性。

汽車行業(yè)也是一樣。它的原生屬性是把人從一個地點運輸到另一個地點?;ヂ摼W企業(yè)、芯片企業(yè)進入這個行業(yè)以后,將顛覆原先的認知,企業(yè)會認為在汽車把乘客送到其他地點的過程中,不僅讓他們坐在車上,還讓他們坐在一個特定的空間里。圍繞著實施自動駕駛后這個空間的第二屬性——比如能否車上辦公、能否車載娛樂、能否成為化妝間等,與汽車原生屬性沒有多大關系,卻有機會成為主流選車標準。

這種“喧賓奪主”,為芯片企業(yè)創(chuàng)造了大量機會。畢竟“新四化”的每一“化”都離不開芯片,芯片是畫龍點睛的那一“畫”。

第二個趨勢是汽車芯片架構從分立走向分域再走向集中控制?,F在的汽車芯片架構是分立式的,可能一輛汽車里面散落了100多個芯片,各司其職。在“新四化”的基礎上,汽車控制芯片分布正經歷著從分立向分域演進的過程,典型的架構依據汽車電子部件功能將整車劃分為動力總成、車輛安全、車身電子、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等幾個域。再演化下去,未來的極致形態(tài)可能是從分域向集中演進,汽車芯片里也會誕生最強大腦,成為整個汽車的主芯片。

為什么最終走向集中控制?除了芯片本身按摩爾定律演進中,高門檻芯片不斷“吃”低門檻芯片的不可抗規(guī)律,還有其他推手。

首先,汽車要做容災備份。如果基于一顆芯片或者同一塊板子上的一組芯片進行集中控制,只要插一塊相同的板子就可以進行容災備份了。

其次,今后汽車作為一個超大的電子產品載體,每一顆控制芯片都有軟件程序。采用集中控制的芯片架構,修車只需要檢測中央控制的芯片或者芯片組就可以了。而分立式的架構中,每一塊芯片都要單獨做軟件的升級更新和維修檢測,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把絕大部分功能集中到一顆或者有限的幾顆芯片,汽車的升級換代才是一個可控的過程。

從分立到分域再到集中控制,預計有一個20年的演進過程。需要廠商不斷去改良并豐富芯片功能,這個過程中也會誕生大量的機會。

記者:您認為國內企業(yè)該如何提升汽車芯片的基礎創(chuàng)新能力?

張亦農:打造汽車芯片的創(chuàng)新格局,可以用六個字總結:有序、內功、生態(tài)。

首先是有序。要避免重復投資和行業(yè)無序競爭,集中力量做大做強,而不是扎堆競爭,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如果企業(yè)一味殺價,得不到充足的利潤回報,是無法有足夠多的資金來支持持續(xù)創(chuàng)新的。做到有序、制定標準,是關鍵的一步,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標準引領。“垂直域創(chuàng)新”的基礎是標準化的制定,追本溯源就是基礎技術的創(chuàng)新。以標準帶動應用,以應用催生市場,從市場創(chuàng)造需求,從需求挖掘規(guī)模,再由規(guī)模反哺創(chuàng)新域,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 是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的必然途徑。

第二是內功。目前汽車技術創(chuàng)新集中在智能駕駛域和智能座艙域。但是,如同練武底盤要穩(wěn)一樣,做汽車芯片也要敢于攻克汽車底盤和動力控制系統(tǒng)等技術難度高、可靠性門檻高的內功型芯片。過去國外汽車芯片廠商在此有長期積累,也是他們的核心價值所在。本土芯片公司要緊密與汽車廠商銜接合作,根據下游需求錘煉內功,再有標準的引領,芯片創(chuàng)新才能夠得到保障。如果解決不了這類問題,一旦再發(fā)生全球性的芯片產能短缺,我們的車企還會被束縛。

第三是生態(tài)。芯片的創(chuàng)新要兼顧芯片和OS的深度綁定,這是一個全局的概念。在CPU芯片當道的PC時代,因為缺乏OS和應用的布局,國產CPU奮斗了二十多年,至今的投入和產出是不成比例的。在手機時代,國內廠商開始強調生態(tài),自研OS,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一旦貿易摩擦導致OS使用受限,我們依然感受到OS不是完全自主的短板。在智能汽車時代,創(chuàng)新需要在生態(tài)上更早布局,才能滿盤皆活。

記者:中星微電子集團在汽車芯片領域有哪些短期和長期目標?

張亦農:中星微在過去十多年,一直致力于安防監(jiān)控垂直領域的創(chuàng)新,構建了標準、芯片、平臺、集成、數據、服務一體的體系。我們將從三個維度切入汽車芯片布局。

一是結合中星微在圖像、視頻ISP、圖像編解碼、機器視覺方面的長期積累,移植安防監(jiān)控領域里的編解碼標準、采集標準、傳輸標準,由車載多路視頻監(jiān)控的角度切入。在汽車的感知系統(tǒng)中,前置攝像頭每小時產生70-300GB數據,ADAS每小時則生成1TB數據,liDAR 每小時生成36-252GB數據。這些數據很多需要做編解碼才能存儲。通過人工智能分析出的結構化數據,也需要做關聯存儲。由中星微主導并在芯片中支持的結構化的數據通道,可以有序支持這類結構化數據,讓檢索更方便。目前,中星微提供的車載智能監(jiān)控解決方案,是將安防領域的積累移植到汽車領域的一種自然衍生。

二是在國密和數據安全上發(fā)力。汽車中大量采集的數據,需要保證網絡安全、數據安全、人工智能安全和產業(yè)安全。前一陣,特斯拉因為數據安全的問題,又站到了輿論的浪尖上。中星微車載智能監(jiān)控解決方案是目前唯一能提供端、邊、云一體,符合國密要求的基于前端信源加密的融合解決方案。

三是在系統(tǒng)集成架構尚在演進,算法還不成熟的時候,中星微提供的人工智能算力作為協(xié)處理器更有靈活性。目前的自動駕駛,包含了數采集、數據格式整合、數據處理等多個流水線環(huán)節(jié)。光是電子控制,就包含發(fā)動機控制、動力總成控制、傳動系統(tǒng)控制、制動控制、等多個流水線或分立的處理環(huán)節(jié),很多環(huán)節(jié)用到了汽車圖像識別人工機器視覺和駕駛決策AI處理器。除此之外,還包括ADAS涉及的自適應巡航控制、自動緊急制動、主動變道輔助等環(huán)節(jié),車載信息娛樂涉及的語音識別、手勢控制、音頻視頻播放和存儲等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還遠遠未達到集中處理的階段,很多域控制處理都是分布處理算力的。未來十年,域控制單元占比將由2020年的29%提升至2030年的43%。在上面提到的眾多環(huán)節(jié)中,中星微已經能提供或計劃提供的幾T到幾十T算力的AI處理器,能基于中星微NPU智能平臺支持駕駛員監(jiān)控系統(tǒng)、ADAS等輔助駕駛功能,并兼顧算力、連通性、功耗、成本、布板面積方面的需求。

未來,中星微將以上述幾個領域為抓手,繼續(xù)向其他車載芯片的種類擴展,深耕ECU領域。開發(fā)支持豐富人工智能模型的芯片,訓練數據并配合經典算法,走智能摩爾之路和XPU擴張之路,為中國汽車行業(yè)的騰飛賦能。(張心怡 中國電子報)

(免責聲明:本網站內容主要來自原創(chuàng)、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體作者投稿,凡在本網站出現的信息,均僅供參考。本網站將盡力確保所提供信息的準確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證有關資料的準確性及可靠性,讀者在使用前請進一步核實,并對任何自主決定的行為負責。本網站對有關資料所引致的錯誤、不確或遺漏,概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站中的網頁或鏈接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識產權或存在不實內容時,應及時向本網站提出書面權利通知或不實情況說明,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或不實情況證明。本網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聯系相關文章源頭核實,溝通刪除相關內容或斷開相關鏈接。 )